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感的力量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11,(1):I0002-I0002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够给读者展示画面上的直观景象,而且可以让读者透过画面展开丰富的遐想。它甚至可以借助文学修辞上的通感表现手法,给读者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的生动感受。  相似文献   

2.
黄挺 《新闻知识》2002,(4):34-36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白居易的“银瓶乍破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大音希声》中也指出,实感。”《庄子·人间世》“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  相似文献   

3.
漫议通感和移情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考>发表以来,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自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最后一缕琵琶声,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流珠的"目听式"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功能.钱钟书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也指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感."<庄子·人间世>说:"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而心无挂碍的心理状态,即是指的通感心理功能.也就是<文心雕龙·比兴>中说的"以声比心","以响比辩"和"以容比物"的审美方式的恰当例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也应该包括对通感手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4.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1):53-53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一种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另一种感觉,使意象更为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王学文先生的时事评论《留白的艺术》之所以产生异样的美感和启示意义,并跻身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之列.很大程度上由于作者在论事说理中巧妙地借助和调动了读者的“通感”,言此意彼、形象生动、举重若轻地阐述了蓝色产业“科学发展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电视:眼睛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公映  杨军 《现代传播》2003,(5):101-102
中国人从来就强调“眼见为实”。眼睛同视神经、大脑组成的就是一个最实时、最逼真的直播系统 ,人们一睁开眼睛 ,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信息直播” ;当眼睛闭上时 ,或者说当人睡觉时 ,这场直播才暂时停歇 ,而当人精力充沛地起床时 ,眼睛又开始了绵绵不断的直播工作。当然 ,人还要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同步感觉 ,才形成了知觉 ,才认知了整个世界的总体形象。但在人的感觉器官中 ,视觉是最重要的 :据不完全统计 ,人的视觉细胞数量约在数量级 10的 8次方 ,比听觉细胞多二三千倍 ,是皮肤触觉细胞的一百多倍。因而可以说 ,人类从外界获取的…  相似文献   

6.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标题,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本质,从文章的内容里寻找让人过目难忘的标题来。下面是笔者作题的一点心得。写出“视觉”。笔者写过一篇反映一座深山变电站里职工生活的稿件,我认真推敲后,取名《深山安居乐业图》,被《中国电力报》采用。写出“嗅觉”。我觉得我们家乡的一种风味食品——熏肉很有意思,遂写一稿,仔细琢磨后,写出《大别熏肉喷喷香》,后被《中国食品报》刊登。写出“感受”。在城市里呆久了,总觉得少点什  相似文献   

7.
“人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好作品至少要对其中一种或几种产生感染力”——这是西方一本新闻写作教科书上的话,说得颇有道理。通常,我们也都知道,写作应当具体、生动,但真到动笔时,却不容易奏效。原因之一,就在于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事实:我们的读者具有5种而不是一种感官,要想给他们留下较深的印象,就  相似文献   

8.
电视是艺术,是看的艺术,又是听的艺术,是看与听结合在一起,让人产生独特感受的艺术。一个好的电视片,能把受众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以及“视”“听”结合产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调动起来。由此,能否调动受众的视听感受,以及视听结合产生的独特感受,大致可以决定这个片子品位的高低。能够调动受众诸种  相似文献   

9.
关于图书馆空间嗅觉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设计是空间设计的一环,探讨嗅觉设计在图书馆空间领域内的应用,可以为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新思路。此文在引入空间嗅觉设计概念的同时,梳理了国内外空间嗅觉设计的实践历史及研究成果,发现有效的嗅觉设计能从多个方面提升空间的整体官能感受并优化空间内人的行为,其后通过室内室外两种不同空间特性给出图书馆空间嗅觉设计的实现路径,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实践要点,未来图书馆将是可以一个通过眼、耳、舌、鼻多感官感受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1.
非常     
《大观周刊》2010,(39):18-18
1 把秘密放在“心”里 以前的人会找个树洞把自己的秘密放进去,只是很遗憾现在的城市大树难找,如果有这个Corezone,也许你就不再需要找寻树洞。这个仿佛心脏一样的东西是一个可以存放秘密、感受、情绪等私人感受的容器,把某个时间的某种心情写在纸条上揉成团塞进去,就像塞了一枚硬币到存钱罐,很久之后,把这个心灵装满摔破,重拾往日点点滴滴的感受,感觉一定很奇妙吧。  相似文献   

12.
科技节目是县级广播台(站)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之一。这个节目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内容上贴近听众,形式上适合听众。但是,也有一些稿子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的苗头。如:有些科技稿本来道理很简单,却硬要装腔作势凑成一篇象模象样的大文章;有些内容,本来用条文式、问答式就可以说清楚的,却硬要拟人状物,用童话、寓言之类的样式来表达;有些语言,本来可以说得很通谷、准确,却硬要忸怩作态,写得“文彩飞扬”……  相似文献   

13.
有声化的文艺作品,是基于文学文本的“听觉想象”创作,音声化的特点使得作品的社会历史和场域运用更为关键,为此,应用“文学场”的概念辅助阐述。当代文学传播进程中,传受模式发生了由“写—读”模式到“讲—听”模式的扩展。本文通过实例从语言表达情绪、语气、心理等多维度,对比探究以“播讲+声音表演”为呈现形式的小说演播和主要以声音表演呈现的广播剧,浅析从视觉思维到听觉思维所展现的审美形态和受众感受的差异,从而更好服务播讲。  相似文献   

14.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研究者一说到文化感知,联想到的多半是“观看”、“凝视”、“镜像”、“图文拼贴”,而对听觉等其他感知“视而不见”.诚然,声音是不可能被看见的,但也绝非可有可无.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早已注意到了听觉和视觉的不同,提出了与视觉空间感受不一样的“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因为耳朵不像眼睛那样聚焦、透视和分割信息,所以听觉空间是有机、流动、发散、包容的.其实不管学者是否强调,人实际上总是在“多媒体”地综合地运用诸感官.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敏,指的是灵敏、敏捷、敏锐。所谓敏感性则是指生物体或其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新闻记者需要灵敏、敏捷和敏锐,这些又集中反映到对新闻的敏感性上。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性的敏感,这种敏感是长期对与新闻工作有关的种种事物进行注意和探究而培养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简单地说,新闻敏感就是迅速而又准确地捕捉新闻的能力。西方新闻界则从视觉和嗅觉上加以形象化,称新闻敏感是“新闻眼”和“新闻鼻”。  相似文献   

16.
视觉,亦可通俗地称为“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渠道。黑格尔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视觉就是听觉,抑或视听同时运用。相比之下,看(视觉)显得更形象直观,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环顾我们这个世界,视觉因素无处不在,并且似乎在我们的化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视觉化”一词也开始频繁冲击我们的眼球和思维。  相似文献   

17.
现在现场新闻日见增多,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深化新闻改革迈出的可喜一步。但是,报纸发表的某些现场新闻,缺乏“现场”特色,仅仅是腿到了现场,而忽视了用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去观察、感受采访现场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就缺少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察其情的现场之感。我  相似文献   

18.
提倡写视觉新闻,这虽然是新闻界提了多年的老话题,至今却仍有现实意义。广播新闻是写给听众听的,难道也提倡写成视觉新闻?广播的声音,听众难道能看到么?笔者认为,广播新闻虽然是写给听众听的,是诉诸听众听觉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广播新闻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越多,诉诸听觉的内容越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它所能转化成的视觉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就越能打动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同样要写得有视觉感、立体感。笔者拟从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的物质基础、转换的具体过程和转换的必要条件等方面,对这个问题略抒浅…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广播属于"听觉艺术",这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因为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语言、音响、音效等,是声音的不同表现样态。声音是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来完成接收的。优秀的广播节目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广播自然属于"听觉艺术"。然而,笔者以为,除此以外,广播节目还应属于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人体各种感官感受在内的"感官艺术"。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