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将公开课定性为一种示范课。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执教者对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这未尝不可;进而,如果将公开课设定为一种探究课,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奉献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教研主体的课堂价值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自然更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问题在于:在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公开课本身不由自主地被异化和俗化了。首先,看开课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仍然是一种普通课,只是以开放课堂形式呈现。有效公开课的功能有二:一是公开课的内在本质功能,即作为特殊形式普通课的教学功能;二是公开课的外在功能,即观摩、教研功能。要从公开课的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两个纬度入手来认识和实施公开课。有效且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公开课对执教者、观摩者和学生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评价一节公开课的成功与否,症结在于这节课是否追求教学实效、坚持音乐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实践体验——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公开课的执教者是否为教研提供了样本,做到解惑释疑并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如果执教者一心想的是如何在40分钟里展示教学设计上的特色、涌现亮点,展示个人特长,那么一节课就成了"载着镣铐的舞蹈",华而不实。那么,音乐公开课如何常态化呢?笔者认为要树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样的字幕:某某课题,设计者某某,执教者某某。课的设计者和执教者竟然不是同一个人。再如,有些刊物上刊登的一些课例教学设计与指导者是一位或几位教师,执教者却是另外一位教师。这样的“公开课”和“课例”中的执教者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教学表演,完全失  相似文献   

5.
推荐理由:本次评课提出了如何在公开课中保持教学常态这一问题,值得所有开过、未开过、即将要开公开课的教师思考。评课目标教学常态课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保持教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平常的学习状态的随堂课。教学常态课不过多修饰,不矫揉造作,没有特意加工表演的痕迹,因而更能体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准。本次对美术常态课的点评和研究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孙家祥老师这堂美术常态课的点评解析,更加明确美术教师自我完善教学能力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10年来,听过许多公开课,也上过不少公开课。公开课说到底是一种展示:展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展示教者独特的教学个性。因为是展示,所以在立足点上,许多执教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期望通过这一堂课,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完美地展示在听课教师面前,要的是无懈可击、好评如潮的效果。下面的一幕幕,上过或听过公开课的您,一定不会陌生。“完美”的内容选择——接到公开课执教任务的第一件事,便是选定教学内容。按理是不应该有此一说  相似文献   

7.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课程表上排出来的,教师必须进课堂上课的,没有人来听课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样一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  相似文献   

8.
一驳公开课“耗时费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公开课与常态课放在同等位置上。两者虽然同为课,但是还有不同。公开课除了与常态课一样担负着育人任务外,还担负着大范围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任务,必定要求精益求精,需要的是取众人之智。同时,在大兵团的“打磨”中,既锻炼了执教者,也相应地增强了执教者所在组织的学习研究能力。这是耗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9.
正公开课是执教者有目的地面向特定人群公开上的课,或是为了研讨,或是为了示范,或是为了竞赛……然而,不论为了何种目的,执教者都会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大到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板块的设计,小到每一个课件的制作、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甚至每一句话的表达,执教者都要仔细推敲、反复演练,力求别出心裁、精益求精。这样一节课上下来,执教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往往是平时课堂教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相似文献   

10.
正磨课,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团队的力量通过磨课这种形式,可使特定教师的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使其在不断的改进和领悟中提高教学能力。如何通过磨课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1.真诚"揭短",不留情面要想磨课有效果,最需要的是那些真诚指出他人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的人。同一堂课,一千个人执教,由于认知不同,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同课异构"。所谓"旁观者清",由于认知的限制,执教者通常不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其他听课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各地的音乐教学中,公开课、优质课仍是教研活动的主要项目,那些执教者在台上挥洒自如、驾轻就熟,抽象的音乐理论被他们讲述得津津有味,枯燥的原理知识被他们描绘得有声有色,听这样的“精品课”的确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如果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能像上公开课、优质课那样上好每一节普通课,那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一堂好的公开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目前有一部分公开课由于执教者急功近利而变了味,主要表现如下:准备过度,脱离实际。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执教者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甚至连正常的教学都顾不上。不少公开课,由一人执教,集体备课,多次修改教案和试教,执教者失去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反复“演习”,表演过分。一些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的成功,课前反复“演习”,提问什么,回答什么,问哪些学生,师生心中都有数。不少公开课,执教者都要反复进行试教,有的学生甚至被试教多次,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为了使公开课…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公开课,即指在公众的场合,一人执教,让听课的教师“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之目的的课。常见的公开课类型大致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竞赛课”等几种。“竞赛课”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4.
姚贺国 《辅导员》2013,(27):16-18
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以至于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使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而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笔者不禁叩问。  相似文献   

15.
一、“说课”之要义“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课者答辩,在在评议答辩中改进备课,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简而言之,“说课”就是说明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  相似文献   

16.
一、“说课”之要义“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课者答辩,在在评议答辩中改进备课,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简而言之,“说课”就是说明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贵刊第七期的《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特此向于秀兰、田延平两位作者请教如下。从整篇来看,作者走了极端,对公开课全盘否定。公开课确有不足,凭此“不足”而“障目”,看不到公开课的优点,这是犯了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总的来看,公开课优点多于不足。上公开课前,执教老师认真备课、椿c设计,主流是好的。“公开课只考虑现场效应、评委效应,而不必去管教学效果”,这是无稽之谈。执教教师如果只考虑现场效应,评委能认可他的课吗?一旦执教教师考虑了评委效应,就自然把教学…  相似文献   

18.
常态化的全程公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缘起近年来,人们对于公开课颇有微辞,口诛笔伐时见于媒体。批判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公开课的非常态化方面。确实,有些公开课过分追求精品化,刻意浓缩与优化,使得大家觉得公开课虽好却无法仿效。更有甚者,个别执教者弄虚作假,把公开教研课上成“公开教演课”,更是为大家所诟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众多,而公开课的单课展示方式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篇课文,不论容量多大,也不论平时常规教学中需多少课时,公开课上一节课解决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种单节呈现的方式,从客观上看,可能是囿于教研活动的时间和议程;从主观上看,未尝…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指瑕     
谈及公开课,听课者往往为执教者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动容,为其飘逸洒脱的教学风格所诚悦,亦为其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情节所叹服,且记忆犹新,获益良多。同时,公开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会让听者悬疑、揣摩,甚至生发议论。〔案例1〕《简单统计(一)》课始,教师从  相似文献   

20.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