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义。显然,读者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已经超越单纯理解和解释对象的领域,而跨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等)重新建构的境界,也就是对“读者的建构”活动。应该说,这种“读者的建构”境界,能够充分标示出解读过程中主体性所臻达的完满程度,是实现解读“有效性”的根本标尺。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教材--文本是学科教学的第一资源和重要凭借.弄清语文教材的地位、作用,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学活动、解读方法、意义生成三个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意义进行反思,提出应拓宽作品意义探寻的视野,从形象入手,多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认为意义建构在理解的过程中,探索文本的意义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世界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开放的理解创造,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融通的关系。文本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在解读过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隐没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这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相似文献   

9.
三、正本清源:阅读价值指向“培养终身阅读者” 阅读教学是诱导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生成与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寻求理解到自我理解的建构过程。所谓寻求理解,就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具体化解读,感知文本形象、体验文本情感和领悟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意义(材料背后的思想方法及特定内容的数学化过程)是在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教师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发现意义即发现数学教学内容及其呈现形式的教学价值的过程.建构意义是读出自己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并据此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增删、替换、调整、补充等)。下面以《圆的周长》为例.谈谈我解读教材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 ,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 ,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 ,其中心环节 ,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 ,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 ,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 ,与传统解释学认为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复原不同 ,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意味着意义的生成 ,理解不是也不可能复归文本的原意 ,而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 ,生成新的意义。理解所生成的是可能性的意义 ,“它总是指向将来的‘能在’ ,理解因而体现了精神发展的意向性 ,并且通过经验的扩大和理解视野的变化精神永远建构着自身。”理解也因而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 ,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 ,对于个体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作为以塑造人格、发展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的特…  相似文献   

13.
从文本的角度来看。伊瑟尔将一个个文本段落之间尚未形成的联结称为空白点,这些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时空层次、表述视角等出现的断裂会引导、强迫读者自己积极的行动起来,思考和填补这些断裂,这一过程伊瑟尔称之为填空。通过填空,读者理解、解释和建构出文本的意义。伊瑟尔说:“空白点使结构处于运动状态,因为它标明了特定的开放点,而这些开放点只能由读者建立起的结构加以关闭。在这一进程中,结构获得了它的功能。”也就是说,文本不是指称一种既定的事实,而是指称一种在解释过程中展开的可能性。阅读文本就如同演奏乐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演奏出不同风格的乐章。文本的意义,是通过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最终建构生成的。  相似文献   

14.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5.
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文本是一种召唤,它渴求被理解。而学生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双方不断发生关系,最终实现融合。而意义就在这种对话中生成。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与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是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造成对文本解读时的匪夷所思的"疑惑"、"错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对此不能鄙夷,而应充分发挥好其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努力挖掘"疑误"的潜在资源,并把它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与文本正确对话,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建构,在"疑误"中创造出"精彩",生成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其中心环节,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文本是以教材的编者为作者、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以营造能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语言世界为旨归、以其特有的组织构件建构的具有明确的教育支撑功能的特定文本,在作者、反映的世界、读者、存在的价值与文本类型等方面与文学文本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文学文本的解读相比在解读的理论基础、目的、环境与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不同,它是在尊重两种文本共性的基础上,以阅读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并借鉴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理论:接受美学与哲学的相关成果,在师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多维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无限的,解释活动也是无限的。文本的解读有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三种情况,要进行有效解释,就必须符合文本自身。本文从文本解读理论视角考察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对蒙氏游戏思想的各种解读,分析各种对蒙氏游戏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