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隋”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在情理冲突下所映射的无奈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品中体现的“理”对“情”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情本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明清两代一系列对于“小青事”进行演绎的各种类型的通俗作品,以此窥视由汤显祖《牡丹亭》而倡导的“情”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以及时事现实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5.
“情”是汤显祖著作中的一个引入注目的字眼。它是汤氏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核心,一向为汤学研究者所重视。然而对汤笔下的“情”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较为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是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有“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情节”、“伟大思想”和“一般人情”等诸多说法。还有一位研究者在考察了汤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情”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结论。它可指“才情”、“人情”、“情志”、“情趣”、“情思”、“激情”等等。但我觉得,汤氏虽然在许多场合都用了这个“情”字,使这个“情”字带上了宽泛性的含义,但并不表示他这个“情”字没有质的规定性。如果汤显祖笔下的“情”没有其固有的内涵,那这种“情”也就不为汤显祖的“情”了。那么汤显祖赋予“情”的本来涵意是什么呢?如何理解与把握汤显祖的“情”的内涵泥?我认为首先不可对汤氏著作中的“情”字以等量齐观,要把那些最能说明汤显祖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情”刮目相待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以“临川四梦”构建应和时代的“至情”理想,他一生“为情作使”、“为情转易”,《牡丹亭》对至情进行了直接大胆的描写和歌颂。但是作为儒生,合理合法的社会准则依然会作为一个尺度保留在心中。汤氏试图在《牡丹亭》中构筑一个情理兼顾、存理遂欲的人性社会。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9.
徐渭的《南词叙录》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徐渭在文中论述南戏相关问题时,体现了他对南戏创作的重要美学思想———“情”。这“情”可以从创作主体、艺术形象和戏曲内涵三个方面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0.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11.
戏曲《牡丹亭》中鲜明浪漫的"至情"思想,在明清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封建理学家对它严厉谩骂;曲学家和民间对它则高度赞美,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中流行的"主情"思想对正统理学意识的顽强抵抗;清初对其的评价又体现了思想领域儒学理想的复归。明清文人及民间对《牡丹亭》的接受情况,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思想状况以及文坛思潮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儿”与“情”的关系入手,对《红楼梦》“情”的审美文化内涵和意义做了一点粗浅的梳理,以揭示《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恨海》是晚清小说家吴趼人颇为得意的中篇写情小说。本文试从《恨海》开篇的一段议论出发,拟称其为"情论",从具体内涵、文论缘起、文本表现以及其内涵拓展四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情理语文”是一种教学主张,即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从“情”和“理”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和“理”,注重课堂生成中的“情”和“理”,让师生沉浸在情理交融的课堂中,实现文本、教师、学生的多维碰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抓住语文的“情”和“理”,是我们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汤显祖"情至"思想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盛景,其"贵生"思想则显出几分寂寥之感。"情至"思想诚然为贯穿《牡丹亭》全剧的精魄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这份"情"却也是在"生"的层面上展开的。汤显祖在被贬徐闻县时建立贵生书院,创作了《贵生书院说》等重要作品以倡导"贵生"之说,可见"贵生"与"情至"相比同样是汤显祖的重要思想。再结合《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历经冥判、魂游后最终回生的经历,其生死转换也与"贵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立足于《牡丹亭》具体文本来探究汤显祖的"贵生说"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亭》的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谈“入情”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是文学作品。如何上好这些课文,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教的人何能不带个“情”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以情感染学生是上好文学作品课的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2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谓之“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谓之“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把远处开来的船,误作爱人的归舟,写情;妆楼呆望,写神.徐禛卿《谈艺录》说,“情者心之精也,触感而兴.”陈郁《藏一腴话》说,“写其形,必传其神.”宋代杜耒《寒夜》诗有句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窗前有了梅花,透来月影,便生神韵.今人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