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在曲阜传为佳话的颜光猷、颜光敏、颜光口“颜氏一母三进士”,是杰出的颜氏家族代表人物。颜光敏的《乐圃集》“以诗证史”,记录了民族的一段特殊历史,是一份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料。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同胞三兄弟皆中进士是很少见的。随着世代的变革,他们的生平诗作已多不为世人所知,颜光敏《乐圃集》的文献价值亦未能得到文学界、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为了研究清代历史、文学史和文献学史的需要,我们拟在《乐圃集》注释成功的基础上,对颜光敏的生平及文学创作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希望能给古典文献学尤其是颜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研究带来一缕清新的风,推动清初作家作品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清初,在曲阜传为佳话的颜光猷、颜光敏、颜光口“颜氏一母三进士”,是杰出的颜氏家族代表人物。颜光敏的《乐圃集》“以诗证史”,记录了民族的一段特殊历史,是一份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料。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同胞三兄弟皆中进士是很少见的。随着世代的变革,他们的生平诗作已多不为世人所知,颜光敏《乐圃集》的文献价值亦未能得到文学界、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为了研究清代历史、文学史和文献学史的需要,我们拟在《乐圃集》注释成功的基础上,对颜光敏的生平及文学创作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希望能给古典文献学尤其是颜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研究带来一缕清新的风,推动清初作家作品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颜光敏是清初曲阜有名的"颜氏一母三进士"之老二,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和深厚才学性情的诗人,居诗坛"金台十子"之首,其诗作受到当时顾炎武、王士祯、施闰章和后世诸名家的好评。其《乐圃集》以诗证史,记录了民族的一段特殊历史,亦擅写世道人情,富有哲思,寓宏大于细微,成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等多角度对他的诗作做些探析。  相似文献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归田录》所记“卖油翁”故事,告诉我们北宋有一位箭术“当世无双”的“陈康肃公”尧咨。这位“发矢十中八九”的神射手居然还是状元。父子两代就出了“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状元”,父亲陈省华和三个儿子都是进士,老大尧叟、老三尧咨还是状元。虽然如此显贵,陈家却以家教严格闻名。景德年间,兄弟几个都做高官,陈尧叟是宰相,陈尧佐在史馆任职,陈尧咨任知制诰,但是家里来了宾客,兄弟三人还得侍立在父亲身后。客人很不安,陈省华却说:“小辈站着陪长辈,不是很正常么?”与陈家情形有点类似的,是宋初王溥家。王溥是五代状元,在后周、宋初做过…  相似文献   

6.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8.
颜光敏是清初山东著名诗人,是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他文才超拔,笃于友情,和当时文坛诸大家交往密切。颜光敏有诗集《乐圃集》行于世,曾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大家的高度评价。他平生交游甚广,和多位明遗民有过往来。其中,颜光敏与顾炎武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分析《颜氏家藏尺牍》等资料,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人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9.
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父宜,宋太宗雍熙进士。兄弟三人,均工文艺,兄三复真宗天禧二年进士,三接仁宗景佑二年进士,时号柳氏三绝。永少年时随父在京城开封生活。当时正值北宋统一初年,战乱暂时平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形成了近百年的太平景象。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说,这时的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那么诗中的关键词语则是喷流诗人感情的泉眼。教师若突破了这个泉眼,学生就能探出蕴藏在诗中的深情,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余意”的天空高高飞翔。如讲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为了突破诗末行中的“少一人”这个关键词语,便在学生理解前三句诗意的基础上问学生:“当兄弟们头插着茱萸,  相似文献   

11.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12.
王三毛 《现代语文》2006,(10):10-11
王质(1135—1189),其先郓州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绍兴三十年进士,官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通判荆南府,后奉祠山居。今存《诗总闻》、《雪山集》、《绍陶录》等。《诗总闻》为宋代去毛序研究《诗经》的三家作之一。李家树认为:“王质的《诗总闻》在宋代甚至整个‘诗经学’的历史上是一本忽略和被低估了的《诗经》专。”“真正打倒《毛诗序》的,在南宋是郑樵和王质。”  相似文献   

13.
谐趣园     
杨万翔 《老年教育》2007,(11):38-39
蒲松龄巧对二进士,成语新解(一),有趣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诗,秀才看对联,里根的幽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唐朝诗坛上,有一位被人称为“诗鬼”的诗人,他就是晚唐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没落的唐室后裔。父亲李晋肃。贺因其父亲名与“进士”音近,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试,官仅至从九品奉礼郎。一生不得志,27岁抑郁而终。  相似文献   

15.
《黄鸟》三章章七句,属《诗·小雅》名篇。关于此诗意旨,旧说有三:《毛诗》以为刺宣王“以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朱熹以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而作;方玉润则以为是“刺民风偷薄”之作。从此诗文义及《诗经》中其它有关篇什联系起来看,还是余冠英先生所说:“离乡背井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对邦族的怀念”,较为切近诗旨。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期,孙何、孙仅、孙侑三兄弟分别于淳化三年(992年)、咸平元年(998年)、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荆门地方志称为"荆门三凤"。他们是北宋较有影响的士大夫文人。令人遗憾的是三人的著作集大都亡佚。通过多方搜集,从有关文献中辑得孙何、孙仅、孙侑现存著述及相关总集未收的作品共33篇:其中诗歌11篇,散文22篇,另有残诗十一句。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20.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