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应用统计和计量的方法,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中的技术外溢效应及其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和中国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调整技术引进的方向和政策,企业则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网络溢出效应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文章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基于新能源汽车专利数据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合作矩阵,并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计算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于创新网络关系的溢出效应,并将结果与基于城市距离关系与邻接关系的溢出效应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示:(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动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新网络,但城市间、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并不密切;(2)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并且此类城市拥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3)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是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整体上并未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4-2005年面板数据,从FDI企业角度全面实证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企业的确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当然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FDI也不是理想的,其具有挤出效应的一面.同时,FDI企业的溢出效应与技术缺口有较大的关系,FDI企业对技术缺口较大的改装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技术缺口适中的整车制造业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技术缺口最小的零件制造业的技术产生挤出效应.本文认为"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的且不可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引进技术的动机是为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有必要对技术引进中的获利机制进行研究。考虑在技术引进合作中,是否进行二次技术引进由技术引进方在事中而非事前做出决策,且技术引进方对该决策信息具有一定时期的信息优势,研究这种情形下技术引进方销量决策所蕴含的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的获利机制。分析表明,当技术提供方风险规避时,引进方销量决策呈现棘轮效应,当技术提供方风险中性时,引进方销量决策呈现声誉效应。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研究结果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制约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提升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品质,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途径,其中结构效应的变化主要由国内市场对西部地区工业品需求扩大引起,并不存在污染天堂影响;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当地政府在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中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有一定关系,相反,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却对工业能耗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有较强生命力和创新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创新效应并不亚于大企业。在主要分析了其环境、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创新效应之后,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对技术创新效应作了进一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地区自主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贡献;采用地区和时间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自主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地区门槛效应;自主研发投入时间门槛效应明显,其弹性系数逐年提高;引进技术、购买国内技术、更新改造、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绩效总体不高,反映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二次开发水平不高、更新改造层次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引进与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产业现在发展迅速,技术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制订新的技术引进策略以及如何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本文认为,引进新技术应与企业现有技术水平相适应、与现有生产要素水平相适应,而技术研发应该建立在技术联盟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纵横》2011,(3):44-46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落实国家和广西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坚持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并重,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相促进,以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以技术改造带动产业体系建设,以自主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中国的技术追赶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当中,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作者认为,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由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国家不是排斥任何来源的技术,而是实行对技术友好的政策,更加积极地鼓励企业采用各种技术,不管它来自何方。同时,由于任何技术不同程度都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国家既要鼓励引进国外技术,也要鼓励国内技术创新。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经济追赶极大地得益于开放带来的技术追赶效应,称之为“开放式的技术追赶”。作者进一步介绍技术追赶效应的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国家技术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国的技术发展的实际来看,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国外技术,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这是中国科技国情的基本事实,应当成为我们提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中国需要大幅度地获得、引进、利用全球知识资源。经济全球化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应当对技术创新有更新理解和认识:凡是那些不能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是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学习”的。只有进入和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才有“创新和学习”的机会,才有“创新和学习”的可能,才有“创新和学习”的途径。因此,作者特别提出,中国必须更加积极开放,用“贸易赢余”购买全球知识技术资源。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并没有成为世界上的知识购买大国和知识进口大国。在中国自身的技术创新当中,效率最高的为企业研发机构,其次才是国有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和大院、大所)。基于这些基本情况,作者提出,强化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是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和技术共同体,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共同研发,提高其自身国际竞争力。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要对国家资助技术创新方式作重大调整,实行旨在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率型”科技投入政策。科技政策的目标和作用是在加速中国知识积累和技术积累过程,不管是哪一种办法,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国家都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此为原则,作者对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2009-2017年我国涉农企业的混合数据为样本,构建SSBM-网络DEA模型测算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将技术引进细分为引进技术、吸收技术以及技术中试三阶段,并以三阶段的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不考虑门槛效应情况下,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2)引进技术阶段经费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643,0.796]区间,吸收技术阶段人才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184,0.227]区间,中试生产阶段中试生产吸收能力大于门槛值5.011时,技术引进才能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Mar效应和Jac效应。结果表明,沿海发达地区的Mar效应小Jac效应大;而西部落后地区则正好相反,Mar效应大Jac效应小。通过构建知识溢出半径模型,并以此构造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Mar溢出、Jac溢出能够很好地表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间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当知识溢出效应用Mar溢出、Jac溢出提取后,描述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变量之间不再具有空间相关性;由此,最后通过构建空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Mar溢出、Jac溢出对集群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形成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术的发展特性看,技术的同质在增强,融合在增加,相对应的是研究开发在分层,基于此,本文提出这将导致研究开发的多层次界定和专业化的兴起。之后,论文分析技术的这种特性如何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即产生了特殊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速度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跨国公司中的技术溢出效应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章通过时溢出效应理论发展的回顾及评述,总结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发生溢出效应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并结合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市制造业2001—2004年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进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可能能够促进外资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外资对于本地产业发展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政府既要看到外资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0-2011年我国1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首次构造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区分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并在不同技术层面上,实证检验出外商投资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果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一,示范效应下的模仿学习渠道获取的技术外溢,仅在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在新产品市场转化和专利研发层面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二,竞争效应下的技术解译渠道获取的技术外溢,尚未帮助内资企业突破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关系;三,外企技术人员流入内企的规模和技术层次都不高,仅仅在新产品市场转化层面产生显著的技术外溢效果.  相似文献   

17.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软科学》2012,26(2):61-64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中国稳坐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中国市场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很多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目的地选择在中国,而技术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为了保持这种优势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上具有明显的内部化倾向。技术转移的内部化降低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使东道国难以通过技术溢出获得关键技术。本文试图通过研读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引进技术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时策,以应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引进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晓钟  杨丹 《软科学》2016,(11):19-23
利用耦合评价模型,估算我国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2002~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两大产业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但到2013年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实证分析还发现,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提高,有利于汽车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能源消耗率的降低、专利总数和出口总额的增加。最后,探讨了提高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度、促进汽车产业与新一代技术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发展战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许治  师萍 《中国软科学》2005,(5):126-129,125
20年的合资发展历程,使汽车产业成为我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从政策面讲,国产化偏好、严格的行业管制、合资模式的弊端以及转轨时期体制特征等是制约汽车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自主研发权的掌握以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