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前报刊上流行着一个时髦的词儿,叫做“透明度”。诸如“提高政治决策透明度”、“选拔干部加强透明度”、“经营收支要讲透明度”等等。不知道“透明度”这词儿的发明权属于谁,它的对立面大概是指“模糊度”。有时候,在遣字造句中只有用具有“模糊度”的词儿来表达才能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模糊度一强,往往有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嫌,使人分不清是褒扬还是贬斥,也看不清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不可捉摸,不知所云。这可以说,是新闻载体舆论工具的一个诱点。  相似文献   

2.
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总会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特别敏感,就象建筑师对于房子,驾驶员对于道路。同样的道理,记者也对新闻特别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种种事物密切注意的结果。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大脑皮层对于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记者才能撇开其他事物,专注地、清晰地、比较正确地反映周围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注意可分两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怀有预定目的、自觉加以坚持的,一般记者都知道它的重  相似文献   

3.
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早在1817年黑格尔就讲过,“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何把握度,攸关成败。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和伊利亚德将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视为截然对立的事物。实际上,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就广州中山纪念堂而论,它是凡俗空间,也是神圣空间。作为凡俗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举办政治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场所。作为神圣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通过象征物体的营造、规范与禁忌的实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神圣体验建构了神圣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早在1817年黑格尔就讲过,“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何把握度,攸关成败。  相似文献   

6.
小言论是融思想性与文艺性为一体的言论体裁,是一种带有散文味的“杂文”。因而它既不同于文艺评论,与政论文章也有区别。如何写小言论?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善于“联想”,因为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谓联想就是根据事物之间都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思维过程,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如此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的写法。衬托写法中两事物之间是互相陪衬的,目的是使主要事物的特色突出出来,从而表现诗文的主题。衬托可分顺衬反衬两种。在电影中往往用狂风暴雨衬托灾祸临头;用百花怒放,衬托喜事来临;用涛涛东流水,来衬托人的情思……。诗歌中这种手法也常见:用“城上斜阳画角哀”,衬托“沈园非复旧池台”的今昔之感;用“绿杨荫里白沙堤”来抒写“最爱湖东行不足”的喜悦之情;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来渲染“水村山廓洒旗风”的春天之美好景象。以上这种衬托的景致与被衬托的事物情调是一致的,我们便可称之为“顺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相似文献   

9.
鲜活新闻是“跑”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鲜活新闻问题,首先是个采访问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主动出击,二是亲临现场。应该着重抓那些最生动的事物,抓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物,抓那些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文山会海贻害无穷。从改善领导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出发,减少会议是必须的;同样,从提高报道质量、更好地服务读者的意义上讲,压缩和改进会议特别是一般性工作会议报道也是必须的。可是,事物总有两重性。压缩、改进之风在给新闻事业带来活  相似文献   

11.
一切事物都仅属于一个时代,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但对时代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规律的把握,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012年有两大"是非"在受"数字化"和"转企改制"浪潮冲击而短暂"迷失"之后,重归"主航道"。一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立局面,向着以内容为核心的全媒体出版转型,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变局,是把数字出版纳入正常出版轨道,使之符合出版规律的变局;二是转企改制之初一度过热的"经济指标"退回到  相似文献   

12.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抓取事物变动状态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将它放在事物发展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趋势中,运用客观分析和解释的手法,展示事物发展的内外因果关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现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主要的是解释事情的发生原因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导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事情是很有意思的,有些好端端的,完美无缺的事物,反不如一些有毛病,有疵瑕的事物感人。对于这类情况,在文艺界,人们称之为“缺陷美”。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物形象整体是美的,那么其身上的某些缺陷,不独不见其陋,而且还会增加其特殊风韵,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狄德罗说过,一位画家如果使他画的美人的额上露出一点轻微的疤痕,鬓边现出一个小瘢点,或下唇现出一个小得看不清的伤  相似文献   

15.
期刊与报纸都是作为一种文字形式的载体源源不断地向读者传递信息,但在时效上却有较大差别:期刊是以较长的周期来观察和反映事物;报纸则是以较短的周期来观察和反映事物。显而易见,在速报传递上,期刊是无法与报纸一争先后的,然而,它在传递信息上“周详”的长处,亦是报纸无法替代的。因此,发挥两者  相似文献   

16.
谭炳燕 《新闻窗》2010,(2):54-54
新闻眼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一件别人也许感觉司空见惯的事件.记者却要善于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成稿子。  相似文献   

17.
高明的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该学的变为学生自己想学的,这样教学效果就好。办报亦然,如果能将群众“应知”的化为“欲知”的,宣传效果就会好得多。理性的“应知”不等于普遍的“欲知”“应知”和“欲知”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说:“所谓‘欲知’,就是群众所关心的事物,这是从群众出发;所谓‘应知’,这是从领导的角度考虑,群众应该知道的事物”。显然,由于领导有领导考虑的角度,群众有群众关心的事物,“应知”和“欲知”是存有差异的。一篇稿子、一个版面、一张报纸,要让上下两头叫好,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确很不容易。许多事情,领导想让群众知道,群众也应该知道,但如果硬  相似文献   

18.
“顾名”     
“顾名”是现代汉语申一种新兴的修辞方法,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由一种事物的名字联想到另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这种“顾名思义”的修辞方法我们把它简称为顾名。报纸上运用顾名修辞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例如: ①他是怎样把“一潭死水”搞活的  相似文献   

19.
王惟红  袁辉 《军事记者》2008,(10):28-29
心理学表明,人的感觉规律都有一个由陌生化到自动化的过程,当初次感受某个事物时,会有一种冲击直观情感的陌生感。但这种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又陷入司空见惯的麻木钝化中。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为创造出复杂化的形式和使事件在读者心目中发生变异可以采用“陌生化”手法,它能使人们在面对原本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产生新奇感,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20.
要论“道”     
“道”是汉语中表意极其丰富的汉字。道理,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论,揭示事物的规律;道路,指通行的方向,事物经过和发展的途径;道,泛指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