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2.
狄青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抵御西夏的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人缜密,智勇双全,有远见卓识,善行兵法,且不贪功不贪财,现存的平蛮碑、墓志铭等碑刻材料也给予了狄青很高的评价。狄青虽成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却仍旧流芳青史。  相似文献   

3.
大英雄狄青     
《红领巾》2006,(9)
北宋年间,狄青的家乡遭遇了大洪水,年幼的狄青把马槽让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急流卷走。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救起了昏迷的狄青,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武术和为将之道。八年后,狄青在师父的劝说下放弃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前往首都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投军,意欲报效国家。初到东京狄青打伤了仗势欺人的皇亲孙义后主动投案。在负责此案的包拯包大人和号称“侠王”的郑亲王的帮助下,狄青被无罪释放,并当上了郑亲王的贴身保镖。狄青奉命刺杀孙义失败,遭杖刑八十并监禁三月。在此期间,狄青在包大人的悉心教诲下意识到要懂法守法,不要成为头脑简单的私人保…  相似文献   

4.
北宋欧阳修基于宋朝推行忌讳武臣和文官治国的“重文轻武”的政治路线,而忌妒武臣狄青执掌军事(枢密使)大权和有威名,向宋仁宗上奏折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请求罢免狄青,结果加快了“积弱”的北宋出现“靖康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一些文官依照欧阳修诬陷狄青那样诬陷岳飞等抗金将领,使得南宋仍然处于“积弱”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狄青出生在北宋一个贫穷的家庭,不甘平庸的他从小刻苦练功,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上铜面具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战功累累的名将,和南宋的岳飞齐名。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为枢(shū)密副使,手握军事大权。从"穷二代"到"官一代",狄青的前半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关于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流传故事,这些记载不仅极有史料价值,而且颇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实际上构成狄青性格符号自我所具的传奇英雄与卑微武将的双重形象特质。从历史叙述符号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记中的狄青形象描写,其叙述视点既反映了文人对武将的身份符号的道德判断,同时也流露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心态。解读宋人笔记中的狄青形象,使我们转换视角,得以透视一个文人社会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北宋武将的生存状态及士大夫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士兵刺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的制度,士兵都要刺字。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行伍,十余年后当了大将,面上所刺的字仍然留着。宋仁宗觉得这不体面,命他敷药除去。狄青指着面孔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向门第,臣所以有今天,正是由当年从军刺字而来,请留下这个记号,好激励军中将士。可见士兵剌字不是光采的事。而狄青尽管后来做到枢密副使这样管理国家军政,与宰相并称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大将狄青带兵南征。为了克服士兵的畏敌情绪,狄青想了一个办法。他建起一座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祷告:“我把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神坛上。如果上天保佑我们打胜仗,钱面(不铸文字的一面)一定会全部朝上。”说完,他把100枚铜钱掷在地上,结果100枚铜钱竟全部钱面朝上。全军欢呼,军心大振。狄青命侍卫用100颗大钉把铜钱钉在地上,并说:“待破敌凯旋之日,再来感谢神灵!”将士们都认定肯定有神灵保佑,所以在战役中以一当十,奋勇杀敌,连战连胜。为什么将士们认为100枚铜钱全部朝上就有神灵保佑呢?当我们扔下一枚铜钱时,钱面可能朝上,也可…  相似文献   

9.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南部蛮族农民首领侬智高,借不断扩大之势力,欲建立"南天国"政权。梦想独立于大宋江山。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在与侬智高一决雌雄之前夕,狄青主演了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狄青精心准备  相似文献   

10.
王者归来 《良师》2010,(10):49-49
北宋初年,西夏国接连不断地骚扰宋朝边境。狄青本是替人顶罪,被发配到边境军营,却因为英勇善战而受到范仲淹等名臣的赏识,成为威震一方的统帅。  相似文献   

11.
东方弧 《高中生》2009,(11):48-48
北宋名将狄青,生得白白净净的,但脸上有一块“面涅”,非常显眼。什么叫做“面涅”?这是宋朝对付犯罪人员的一项措施。谁犯了罪,除罚款、判刑、劳动改造之外。  相似文献   

12.
东方弧 《高中生》2009,(22):48-48
北宋名将狄青,生得白白净净的,但脸上有一块"面涅",非常显眼。什么叫做"面涅"?这是宋朝对付犯罪人员的一项措施。谁犯了罪,除罚款、判刑、劳动改造之外,还用朱砂在脸上刺些字,像印章盖过的一样,又称"金印"。  相似文献   

13.
谈脸     
流传在绍兴民间的一个故事中说:包龙图和狄青是互易了头颅的。原来包公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他们同时下凡,扶持宋室江山。包公是要做文官的,本来该有一张小白脸,狄青则是黑头,恰象一个武将。但是包公下凡时,因为匆遽,错拿了狄青的头,以致狄青也只得将错就错地戴了包公的头下凡。因此,后来狄青出战的时候,为了要把相貌装做威武,就得披头散发,用一个铜面具遮住那张小白脸。而包公,则至今尚被呼为“包黑头”。  相似文献   

14.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频率也不例外.我们学习频率的目的就是分析研究它,让它朝着人类有利的方面转化.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关于频率的典型应用.传说在公元1053年,割据南方的依智高叛乱,宋仁宗命狄青率军讨伐.从汴梁到宾州山路崎岖、寸步难行.10多天的连续行军使将士们疲惫不堪,军心动摇.狄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突然他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改革,主要表西安在对诗文的革新方面,他对唐末宋初的诗风进行了革新,使他在北宋的文学上取得了重要成绩。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平易自然"的独特自然风格。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作品对后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风向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18.
公元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国家重要机关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或邸狱。进奏院风波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政治事件,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这次风波中被除名,其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进奏院狱本身也成为影响北宋文人心态发展的重要事件。苏舜钦以自我放逐来表达他的抗争,但这样的放逐并没有使他获得自赎。在迁谪生涯中,苏舜钦也表现出一定的忏悔和自省,反映了他特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司马光(1019-1086年)是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在他初入仕途的宋仁宗统治时期(1023-1063年),北宋王朝就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危难境地,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北宋最高统治者。许多不愿坐视北宋衰亡覆灭的官僚士大夫们,纷纷上疏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