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1:除了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两个原因外,我觉得祥林嫂个人性格上的弱点也是她死亡的原因之一。师:请具体说说。生1:祥林嫂善良温顺、任劳任怨、生活俭朴,但她没有朋友,盲目轻信,不善与人沟通。我们今天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七分业务,三分交际”,意思是一个人要用七分精力来工作,用三分精力来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朋友,是何等可悲的事情!祥林嫂只重业务,工作做得很出色,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她没有朋友,所以,当她被婆婆一伙人拖上船时,有人见了,却没有人帮忙。师:能说说祥林嫂的盲目轻信吗?生1:祥林嫂的盲目轻…  相似文献   

2.
师:(出示课文插图: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看到这一幅画面,相信我们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熟了。生:我看到了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生:温暖的巢。生: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89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会唱“新年好”这首歌吗?生:会!师:好,我们一起唱一遍。(师生齐唱)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生1:我想到放礼花!生2:我想到请小朋友到我家做客!生3:我想到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师:过新年的时候多数小朋友都会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很漂亮。请看图(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装饰图,上面有什么?生1:上面有彩花、彩旗、灯笼。生2:还有小朋友拉琴、跳舞。师:这些彩旗、彩花和灯笼是乱摆乱放呢?还是按一定的顺序摆放?生:是按一定的顺…  相似文献   

4.
一 寻找言语感觉 1.关注四次感叹. 师:作者刘成章先生在文中发出的四次感叹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这四句话. (生读书圈画) 师:谁把这四次感叹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乍一听,这四句话有点重复哕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生:不是. 师:四句话,四个“好”字,现在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一个师父三个徒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唱一唱。(生跟唱)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还有一些数呢?分别是多少呀?生: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生: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想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呀!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难,我们只有学会各种本领,努力克服困难,将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分析: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小猪存钱罐,吸引学生注意力。师:“这是什么?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生:……师:“你们有存钱罐吗?它有什么用?那么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生自由说。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师:“对!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另外,老师还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课件出示精灵画面(配音)AB:“嗨!小朋友们好!”A:“我是精精。”B:“我是灵灵。”A…  相似文献   

7.
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生听得如痴如醉。)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师:既然是中…  相似文献   

8.
师:我们先听听今天一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艾青的一首诗——《树》——的赏析。(庄瑶瑶给同学诵读并简要品赏了艾青的《树》)师:“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两句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相似之处?生:(齐声)《致橡树》!(以上是我们每天一首诗的常规话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一篇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吗?生:(齐声)写好一个标题!师:那第二篇呢?生:(齐声)写好一个开头!师:那今天呢?生:(七嘴八舌)写好一个结尾,写好猪肚……师:我给大家提供一句诗,请猜一下我们今天写作的注意点!(点击鼠标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生:(七嘴…  相似文献   

9.
师: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师板书:亲人)师:读一下。(生读“亲人”)按照工具书里讲,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和他们有血缘关系。师:很好,请坐。还有吗?生:我的外公、外婆也是我的亲人。师:外公、外婆,他们和你的母亲有血缘关系。还有吗?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师:一点也不错!现在我要问你,你了解你的亲人吗?生:我了解我妈妈,她是护士,今年37岁了。师: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教版教材第四册《谁的本领大》课文为例。教学镜头一:谈话导入时。师:(出示自备的风和太阳的头饰图片)“欢迎太阳和风出场!”生:(兴致勃勃地鼓掌)“耶!”师:(收起图片)“他俩为何比本领大?你认为谁的本领大?”(学生热情骤减,个别学生不自信地举起了小手)生1:“我认为太阳的本领大!”生2:“我认为风的本领大!”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思考他俩比了几次?”(教师出示课件)教学行为失误的剖析:教师自制的卡通图片和童话般的语言充满了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教师却未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一步生成,而是突然转到相对…  相似文献   

11.
【片断一】师: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尖叫”,是在述说什么?生:(着急地)不要伤害我的孩子!不要!生:(绝望地)啊,这是我亲爱的孩子啊!别伤害它好吗?求求你,别伤害它!生:(视死如归)你冲着我来好了!要伤害我的孩子,我和你拼了!师: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无法救出小麻雀,但它不计后果、不顾一切也要拼死去保护。同学们想想,一般情况下,只有谁,才能面对危难如此奋不顾身?这种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生:我觉得应该是妈妈,只有妈妈才会这样做,这应该是一种母爱的力量。生: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也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听到一堂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它让我想起了两个关键词——“规范”与“个性”。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片断。师:前不久,我们去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了两天的训练。在“军营”里,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板书:说“军营”生活)生:队列训练。师:谁进行队列训练?在哪?把话说完整。生:我们在“军营”里的大操场上进行了队列训练。师:这就说得清楚多了。生:我们还在“军营”里的野营路上惊险地过了铁索桥。……(学生纷纷起立,争先恐后地说)师:那你能用一句最能表达你感受的话概括一下我们的“军营”生活吗?生:我们的“军营”生活丰富多彩。生:我们的“军营”生活充满挑战。……师:在这么多的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速降。师:把话说完整。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速降。师:说得好多了。谁再接着说说?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野炊。……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同一种句式:“我印象最深的事是……”现在胡老师要求大家把句子的形式变一变,比如: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位置变一变,让我们的句子更多样化一些。谁来变一变?生:在许多活动中,滑草是我印象最深的。生:行军,我印象最深。师:两人都变了,谁接着来?生:对于我来说,吃午饭印象最深。师:在哪儿吃午饭啊?生:在“军营”...  相似文献   

13.
一、激趣师:(笑问)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生:(大声齐答)好!师: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猜一猜游戏的要求是什么,会做吗?(生:会)请大家做好准备。(学生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师:“举手”,(有的学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摸鼻子”,“拎住右耳”,很好,放下。(学生很快放松了身心,神情自然)师:“生气的样子”,“高兴”呢?(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忘记了这是课堂,有的还站了起来)师:好的。同学们反应敏捷,神情丰富。喜欢这个游戏吗?生:喜欢。(生余兴未尽,一双双眼睛期待地望着老师)师:那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  相似文献   

14.
师:没有问题我可要问你们了:如果说“晏子使楚”是一出话剧,你们说这出话剧一共有几幕?生:三幕。师:第一幕,给它起个名字吧!生:晏子进城。师:不说“晏子”,人家会不会怀疑是别人进城啊?(生答会)前面话剧的总标题是“晏子使楚”这里……生:不会怀疑。师:那么第一幕我们就说它是“进城”行不行?生:行。师:这是一出古装话剧,要尽量带点古味儿。同样是进城,我们不说“进城”,还可以怎么说,让它有点文绉绉的(教师摇头晃脑,像在读古文)。生:巧进城门口。(众笑)师:这更没有古色古香了。就是“进城”的意思,换一个说法。生:晏子进城门。师:不说“晏…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断师: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那么幽雅迷人。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大屏幕出示句子)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称作“活的画”?生:我想知道“那画家”究竟是谁?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说“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你们提的这几个问题很有价值。这样吧,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生:因为每当有风吹过池塘的时候,荷花就会随风摇摆,好像活的一样,所以把这一池荷…  相似文献   

16.
(课程将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讲述的“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师:可以,按你们的意见写(板书“周围一切在变化”),那么我们讲课的这间屋子里,从讲课开始到现在起了什么变化呢?生:这一段时间我们快把这一课书学完了。(笑声)师:说得对!大家在这一段时间里又长了不少知识。生:上课时太阳正好晒着我,现在不晒了,晒他去了!(指另一生,笑声。)生:听课的老师也有变化。刚开始都有座位,现在有不少老师都站在过道里,窗户外面也有人趴着看。(大笑)生:您现在比刚上课时老了!师:你怎么看出我这么一会儿就老了?生:我不是看出来的,我是想应该老…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录像     
周东军 《山东教育》2003,(16):32-32
课案:《第一场雪》在引导学生读讲课文,学生初识雪景之后。师:“大家觉得这‘第一场雪’美不美?”生:“美!”师:“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生:“想!”师:(展示一盘普通的录像带)“看,老师拿来了一盘录像带。”生:(欢呼起来)“噢,看录像了!”师:“我这盘录像带可不是一盘普通的录像带。它只能用心看,不能用眼看。而且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到。请合上眼睛。”教师声情并茂朗诵描写雪前、雪中、雪后的几段话。学生闭眼想像雪景。(读完后,让学生睁开眼。)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我看到了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生:“我看到了雪后大…  相似文献   

18.
正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课文叫——生:《欢乐的泼水节》。师: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生:(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师:为了给大家上这节课,我在网上找了好多资料、图片。(出示图片)静静地看,看到什么先放在脑子里。如果感觉美,可以说出来。师:认识这个人吗?生:周总理。师:周总理也曾经到过西双版纳,在那里过过泼水节。师:我们再看,他们像中国人吗?生:不像。师:现在泼水节也不只是傣族人过的,那个地方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啦!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都到那儿去过泼水节呢!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导“握手”师:同学们看到过两人握手的情景吗?生:我家有客人来时,爸爸、妈妈会和他们握手。生:我和妈妈去舅舅家,妈妈叫我和表哥握手呢!生:我有时在车站上、街上看到人们在握手。师:真不错。握手还有一定的礼仪。比如,通常用右手和别人相握,明白吗?生:明白。师:请同桌同学握握手,好吗?(同桌握手。)师:你们刚才握了几次手?生:一次。师:对。(板书:2人→1次)师:如果三人之间,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请同学们边握手边统计。生:3次。师:对。(板书:3人→3次)师:四人呢?(指名四学生上来进行握手表演,师强调:不漏握,…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苏教版)一年级(下)第4课《春到梅花山》的第2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请小朋友们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生1:我读懂了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经常去看梅花。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生1:我从第2句话中“一到……便……”读懂这层意思的。(师红笔圈画,指导朗读)生2:我从中体会到了梅花山看花的人很多,好像河流一样。师:你真会读书!“把人流”这词儿的意思都读懂了。(相机圈画,指导朗读)生3:老师,我“从涌动”这个词中体会到前往梅花山看花的人也“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很挤很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