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在恩 《语文学习》2020,(1):F0003-F0003,88
都江堰,青城山,这六字读来颇有韵律感,是诗句,如词牌,细品则可领悟出更丰富的汉字神韵。两处风景名胜一是灵动的水,一是厚重的山,二者是绝佳搭配。看过都江堰的水,便不由得要去看青城的山。青城山得名,皆因其林木葱郁,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郭。近青城山,暑气减威,青翠逼人。站在山门前,顿感人和山的关系突然亲近起来。想来,东汉年间,天师张陵和青城山相遇,这青城山的幽,一下就契合了他的心境吧。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09,(8):F0004-F0004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是一个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3.
青城山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包括青城山宫观建筑、青城山丹法、青城山道教音乐、青城派武术、青城山医药养生以及古文物、古遗址(迹)等。由于多部门管理、青城山自身的地理环境、"5.12"地震等原因,很多文化资源和文物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只有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公众意识,才能实现青城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从张陵开辟青城山仙源后,众多道派均传入青城山,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本文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受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的震后保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恋山情结     
也许是由于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经常上山割草砍柴,因此成年后,我对山峦有一种特殊的恋情。每到一地,我都千方百计力争去观瞻当地的名山古寺。巍峨秀丽的庐山、潜藏于群山之中的天柱山、终年苍翠欲滴的青城山、“秀冠天下”的蛾眉山、雄踞中州大地的嵩山、道教圣地的武当山、红叶遍野的香山、樟枫蔽日的岳麓山、号称“有德”的德山、四面环水的君山、令古人费解的石钟山、佛像成林的千佛山、傍依东海的崂山、威冠神州的泰山、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鼓山、俯视南海的越秀山、以产黑羊闻名的海南东山、  相似文献   

6.
青城山     
“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早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我来青城寻幽探胜,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年春天才如愿以偿。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林木青翠,诸峰环峙,状如城廓,所以得了“青城山”这个美名。我刚刚进山,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北方人对此尤其敏感。原来,青城山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宜人。山路两侧翠竹丛生,处处幽静,美不胜收。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国画大师张大千在1940年前后,曾  相似文献   

7.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五A级旅游区。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对于推动青城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对青城山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开发利用中尚存的问题,并结合青城山灾后重建,提出一些深度开发利用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杜光庭是浙江古代文化名人,但对其世系籍贯、生平行实,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全文对相关史志、载记加以稽考钩沉,爬罗剔抉,力求廓清其世系籍贯,疏理出较为明晰的生平行实的脉络,较为客观地为其定位。  相似文献   

9.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门领袖、医学家,道教在北宋再度复兴前的集大成者. <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其思想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杜光庭十分重视个体道德修养,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秉承"养身促育德",把身心健康与品德完善密切联系,方能造就良好的内在品性.在个体应该如何"体道修心"方面,杜光庭提出了"窒欲"、"积和"、"虚心"的道德修养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爸妈平时工作忙,少有闲暇带我外出游玩。终于,期盼已久的暑假来临了,爸妈决定到青城山去住一周避避暑,让全家享受一下山里满目青翠、溪水潺潺的清凉幽静。于是,我们约上表弟一家,一起去游玩闻名天下的青城山。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后山分布的溪流较多,适宜玩水的地势、地方相对多些。为了满足我和表弟玩水的愿望,经过一晚休息。  相似文献   

11.
以《蜀王本纪》等文献资料联系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掘物来探讨古蜀国史。从而论证昭通是蜀王杜宇的发祥地,蜀王杜字是从昭通走出去的。  相似文献   

12.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6.
宋元之际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解《老》时,不仅总结出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运用“得意忘言”的方法融摄儒学,援“理”入老,创造性地将老子思想阐发成了一套“皇道帝德”之说,这充分显示出他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17.
丘光庭的生活年代在主要史籍中并无记载,后人编纂的书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种说法,经考证他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末五代之时,当确凿无疑。丘光庭以著述留世,他的《兼明书》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记载,经考证作五卷。  相似文献   

18.
收复失地、维护统一是杜牧创作边塞诗的思想基石。他的边塞诗主要反映了对边民的同情、征人思妇的相互悬念、收复失地的愿望、鼓励和颂扬将士戍边、以及失地收复的喜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怜民思想,具有含思真切、气度恢宏的风格一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其前人边塞诗创作的成就,又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