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益智乐园     
《高中生之友》2013,(10):47-47
题目一 古时候,有个秀才要招收学生,他对穷人子弟实行免费教育,对富家子弟却索要报酬。他出了一个告示,在说明索取报酬的地方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
杏林春满     
传说三国时候,有一位名医叫董奉,他住在庐山,整天为穷人治病,却不接受病人的报酬,但他有一条规定:凡轻病治愈者种上1棵杏树,而重病治愈者种5棵杏树。就这样几年以后,杏树已有10万棵了,当地人叫它“董  相似文献   

3.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比喻,借用,以及对于关联的分析等等,都是辅助性的,并非主要的,基本的.教育不是经济.富人的子弟要上学,并不是因为他的钱用不完了.穷人的子弟要上学,比富人对教育的渴望一点也不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远不像教育学的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密切.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穷人,他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可以马上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5.
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威廉皇家学院求学。这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可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大皮鞋。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讥讽他,而且栽诬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一天,老学监把他召到办公室,两眼死盯  相似文献   

6.
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威廉皇家学院求学。 这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可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大皮鞋。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讥讽他,而且栽诬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一天,老学监把他  相似文献   

7.
《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喜剧。喜剧免不了笑声,笑声大多源自幽默。可许多学生却看不出《三块钱国币》有什么幽默色彩。这一点也不奇怪。被赵本山逗得哈哈大笑的观众,读赵本山的剧本,未必会乐得合不拢嘴。读剧本与看演出是两回事,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之外,还得具备舞台在场感。所谓舞台在场感,就是在读台词的时候,要能够联想到人物形象,联想到舞台场面,有一种身临其境、观看表演的感觉。有了这样的在场感,读杨长雄模仿吴太太的口吻讲话,就会忍俊不禁。吴太太原来是这样讲的:“穷人,穷人,这个年头,哪一个不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  相似文献   

8.
刘晓君 《母婴世界》2012,(3):146-147
微软董事长比尔一盖茨曾说过:“再富也不能富小孩。”因为他认为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让他们一事无成!他们非但不会以“富家子弟”而感到为荣,相反他见证过不少纨垮子弟,最终做了金钱奴隶,必须依靠家族的遗产才能生存.唯有透过家族的金钱.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正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对“财富”看法的最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方立新 《教育》2009,(6):10-10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因汶川地震期间自发组织民间抢险队伍深入灾区救援而名动一时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建议名牌大学可高额招富家子弟济贫。他说:“贫困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大学。我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巧用标点     
古时候,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他想给儿子请一位先生,让愚蠢的儿子变得聪明起来,可又舍不得酬金,因此,一直找不着.有一天早上,一位先生慕名找上门来,对财主说他愿意教他的儿子,不要报酬,只给一日三餐就行.财主听了很高兴,叫管家准备纸、笔、墨、砚,让先生立下字据,怕他反悔.先生笔走龙蛇,纸上跃然出现了16个字--"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  相似文献   

11.
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威廉皇家学院求学。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 可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大皮鞋。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讥讽他,而且诽谤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一天,老学监把他召到办公室,两眼死盯着那双破皮鞋。布拉格明白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提起数学家,就不能不讲苏步青。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他被认为是“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卧牛山下带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读书会有出息,把他送进了自己哥哥开的私塾念书。后来,父母决定把苏步青送进县城高小。平阳县城高小很有声望,当地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入这所学堂读书。农家出身、面黄肌瘦、由父亲挑着米、陪着走了100里山路赶到县城以米代交学费的苏步青,在那些一向作威作福惯了的富家子弟眼里,自然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了。小小年纪,初次离家,苏步青连遭富家子弟的羞辱欺负,…  相似文献   

13.
漂去的希望     
下午,栗小良在阅览室看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觉得有趣极了。故事里说,英国有一个工人,企业倒闭,他就失业了,到处找不到工作做,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衣服也没钱买,只好靠乞讨为生,成为流浪街头的穷人。一天,这个英国穷人突发奇想,他将自己的姓名、地址和家庭情况,写成一张张纸条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相似文献   

15.
作文题一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  相似文献   

16.
人穷志不穷     
我承认,我们穷人的生活是困窘的,但绝对不像李诚说的“贫穷会招人恨,惹人骂”(见2002年第12期《作文大王》)。我们穷人老实,勤勤恳恳地干活,不求名利,不图荣华富贵。请问,这也会“招人恨,惹人骂”吗?更可气的是,他居然说“与其做个穷人,倒不如死了还爽快些”,我看了真是火冒三丈。我想对李诚说:“难道你的祖先中就没有一个是穷人?从前,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不是有钱人。如果像你所说,做个穷人就不要活了,那谁来领导共产党解放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那些牺牲的先烈绝大多数都是穷人。难道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你对他…  相似文献   

17.
有个穷人不慎将自己的腰严重扭伤,他无法动弹,也无钱医治。穷人便痛苦虔诚地向上帝祈祷求助,不久,一个天使来到他的面前。这个天使问穷人有何要求,穷人就告诉这个天使——他的腰被严重扭伤,他希望上帝能够拯救他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学习偷抢     
《老年教育》2016,(4):37
一个穷人向一个富人请教致富的办法。富人说:"我原来也很贫困,现在日子过得富裕,因为我每天辛辛苦苦偷呀、抢呀。第一年生活就能维持,第二年已吃穿不愁,第三年我家就粟满囤谷满仓了。"穷人听了,也不问清楚他怎样偷抢的,就回到家乡动起手来。每天晚上,他翻墙挖洞,大肆盗窃,家里居然也富足起来。不料官府捉赃将他判罪,连家里原来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前总理甘地有一次乘火车去外地。他的一只皮鞋不小心掉到了车窗外。这时火车已经开动了,他索性脱下另一只鞋也扔出了窗外。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如果被穷人拾到了,就能有一双鞋了。”  相似文献   

20.
谈阔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夫子庙的笑话,说一个没落户子弟,虽不到家徒四壁,也够寒酸不堪的了。可他放不下原来的阔架子,他讳言穷,更怕人家说他穷,所以,出门会客,用家中仅有的一块猪油,先把嘴唇涂得油光水滑,表示他刚刚吃过大鱼大肉。在中国,鱼和肉是富人的食品,糠和菜才是穷人的半年之粮。他能吃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