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书摊上买到一本《文学自由谈》,去年第五期。一位王先生撰文《二十二张脸谱》对该刊二十二位封面人物逐一点评,评到一位文学评论家时,说这位姓李的评论家评过好几位有名的作家,时有尖锐的批评。对此,有的作家就大度谦虚,而另一位未点名的作家,则视批评者若寇仇。这件事我好像从报上看到过,也有过感慨,感慨严肃的学理批评对于一位理论修养缺失的作家来说,回应批评的也只能是人身攻击,看来,还是李先生把这位作家看得重了一些。我这里是同意这位王先生的看法的。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京城求学时,周日唯一的爱好,就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一条条胡同,寻找那些我知道的曾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化名人的故居。譬如鲁迅故居(我指的是八道湾)、郭沫若故居、欧阳予倩故居、胡适故居等等。其后,有机会到海内外走走时,首选的旅游点还是名人的故居。学历史的我固执地认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带有唯物色彩的"读书  相似文献   

3.
杜勇清 《今传媒》2016,(1):146-148
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胡适(1891~1962)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本文试图对胡适的新闻思想作一现代的评述,对胡适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一科学的评定,以求为胡适争回些许的公允与客观,并以此期盼胡适的新闻思想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1932年12月4日至6日,胡适应邀访问长沙,期间先后发表两次演说,一为12月4日在长沙中山堂的演讲,曾以“我们所应走的路”为题连载发表于《大公报》;一为12月5日在省立湖南大学的演讲,曾以“我们对新旧文化应取的途径”为题连载发表于《大公报》,亦曾发表于《湖南大学期刊》第八期。胡适这两次演说,当时曾引起湖南各界的极大反响,对于研究胡适思想有重要价值,然《胡适全集》未见收录。兹将全文整理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汽车     
高兴 《兰台世界》2012,(7):17-18
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细小物象,他三言两语的戏谑、讽喻又往往道破事物的本质。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物——汽车,探讨鲁迅与"汽车"的精神联系,揭示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一、中国文人的"汽车"情结——从梁实秋的创伤记忆谈起梁实秋曾在《关于〈胡适的汽车〉》中回忆《萌芽月刊》对他的批判之辞[1]198,大意是攻击他"每天坐着一辆汽车到学校去授课,那部汽  相似文献   

6.
李巧玲 《兰台世界》2007,(11X):57-58
本文论述了胡适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实践与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生在7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鲁迅不再是偶像,甚至不是偶像的黄昏。想到他,已经觉得遥远。晦涩难懂的课文,不过是学生时代的折磨。只有网络上“拍砖”时候的激烈语言,才引起对他的微茫记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  相似文献   

9.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或许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韩石山的意义正在于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更进一步把零散的观点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把许多人躲躲闪闪对鲁迅的贬低索性挑明,推到极端,确实达到了耸动视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巧玲 《兰台世界》2007,(22):57-58
本文论述了胡适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实践与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麟 《报刊之友》2010,(7):105-107
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自成体系,对学术与实践都富有启示意义;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及系统研究的缺失,至今仍被误读乃至忽视。基于以下三重原因——消除认知盲点、发掘历史资源以及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个人旨趣,笔者于2006年9月中旬确定“胡适言论自由思想”为博士论文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近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大师,他热心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大力倡导发展图书馆事业,提出"杂货店的收书法",身体力行图书馆工作,积极投身目录学实践,大力推广四角号码法,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16.
胡适认为中西文化并不存在异质性,因此他一方面输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向海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胡适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演讲报告、为学术著作写序等多种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践行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7.
集35个博士、荣誉博士学位于一身的皖人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举行最后的一次演说,倒在最后的一次酒会上,终结了这位哲人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18.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1-21
国内外关于胡适的美学论文至今理论方面不多,而且大多论述也不够深刻,贵州大学黄贵娥的论文《在平民经验中建构审美的屋宇—胡适平民化美学思想研究》是其中优秀的一篇。胡适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一直被人忽略的美学思想,所以笔者准备深入研究胡适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诗学美学思想。虽然胡适没有在众多著作中直接涉及有关美学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正是胡适所着重对于美学原理用于实际生活的分析,才给美学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哲学层面的空阅和视角。依据笔者对胡适美学的分析,胡适指出有效审美首要的特性即自由,自由意味着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个层面,笔者肯定了胡适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有关美学的问题。美学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具体的体裁结合起来,那么就会流于空泛。现在我们提到中国的美学,很多人会自然的联想到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等。这些人注重引进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美学产生有史以来的最大重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之一,振臂一呼“少年成则中国成,少年兴则中国兴”,更是将自身关于审美教育的感受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著作和演讲集当中,使其美学思想有深入发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静 《新闻世界》2013,(11):154-155
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本文分析了胡适与新闻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严谨     
受实证主义影响很深的胡适.在对待学问问题上态度是相当严谨的。这里举一个其晚年在台湾涉及到《人民日报》的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