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进余 《教师》2012,(19):59-60
教育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是学生评价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通常以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方式进行.客观的标准化测验只关注学生的认知方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评价始于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测验,以泰勒模式为其诞生的标志.之后,评价进入"判断时期",注重对价值的判断,并开始强调建构.科学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教学评价重量化和客观化,同时体现出较强的管理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多元,强调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寻求着突破,教学评价在课改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教育评价不仅涉及学生成绩测验,还涉及课程内容的质量、学生活动的特征、教师得以评定课程材料的便利、课程形式的吸引力以及学生的多种结果而不仅是一种结果。简言之,课程改革引发了比隐含于教育测量实践中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评价概念,教学评价作为复杂的教育实践背景的一个部分更加明确化了。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寻求着突破,教学评价在课改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教育评价不仅涉及学生成绩测验,还涉及课程内容的质量、学生活动的特征、教师得以评定课程材料的便利、课程形式的吸引力以及学生的多种结果而不仅是一种结果.简言之,课程改革引发了比隐含于教育测量实践中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评价概念,教学评价作为复杂的教育实践背景的一个部分更加明确化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评价的理论综述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80多年,教育评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到20世纪30…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及其学生特性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有别于普通院校学业评价,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业评价仍以纸笔测验为主,非标准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方式上更是问题百出。针对这种局面尝试将几种常见的表现性测验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中,以期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教育测验旨在测量学生对某学科或某组学科经过学习或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提供依据。故教育测验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知识和技能本质的认识。知识、技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科研工作者有不同的回答,因而对于教育测验所测  相似文献   

8.
潜在转变模型是一种处理纵向数据的测量方法,用于教育测验结果分析之后,可判断教学效果。将参加英语阅读理解测验的大学生划分为"客观分析组"和"主观推理组"两大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客观分析组"会更加明显地向"主观推理组"转化,判断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潜在转变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判断学生在教育测验中的类别及其变化趋向,也能检测出不同时间点学科能力结构的变化,提高教育监测实效。  相似文献   

9.
评价与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密切相联、互相促进。20世纪30年代至今,教育评价经历了测量和测验时期、教育评价的"描述"时期、价值"判断"时期和心理建构时期四个阶段,评价与教学从分离逐渐走向融合、统一。这种融合体现在时空关系、构成关系、作用关系三个方面,其内在表现为:由时空分离到兼具同时性与同在性;由外在于教学到评价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由此及彼的线性关系到动态的、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化测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与质疑,如何全面认识与理解标准化测验就显得尤为迫切。从源头上对美国标准化测验兴起的历史进行详尽的考察与分析,是对标准化测验进行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的重要视角。美国的标准化测验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研究和实践推崇定量化研究方法的直接产物,它不但是教育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常用方法,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教育测验运动和评价理论产生、发展两大时期,其中教育测验运动时期可划分为萌芽、开拓、兴盛三个发展阶段;评价理论产生和发展时期则包括泰勒(W.R.Tyler)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兴盛阶段和专业化阶段。其发展主线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如笔试代替口试,等等。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教育测验的客观性,于是,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他们做的许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一种最早的教育评价,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教育评价的最初萌芽,而从理论上正式提出教育评价的科学概念,应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教育评价的理论形成于美国,它源于教育测验。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一般仍采用百分制或等级法,它属于绝对评分法,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命题,通过测试后进行评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评价问题越来越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重视。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管理者都在不断地指向教育目标开展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能否发挥它预期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其中哪些因素成功了哪些因素失败了,这些都要经过教育评价获得客观的、量化的数字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价值判断。可见学校教育评价是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在所施行的仍是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成绩测验,学业评定的传统的非标准化测验,而非标准化测验…  相似文献   

14.
成就测验用以测量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训练后取得的成就。教师自编测验是成就测验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测验结果——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指标。但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和过分追求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基于此,通过剖析成就测验的理论知识,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形成正确的成绩观很有必要。同时,在剖析的基础上对看待考试成绩及根据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研究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有效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大至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即变革时期、教育测验运动时期、泰勒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兴盛时期和专业化时期。  相似文献   

16.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效果必然要受到社会的检验、评判,这就是教育评价学的根源。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力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制度。但是这种制度缺乏对人的全面科学的考察,存在许多弊端。随着西方学校教育的正轨化,以笔试为主的考试制度也建立起来。但笔试评分亦易受主观偏见影响,而且试题太少,不足以反映学生所获知识的全貌。本世纪20年代,在美国形成一个教育测验运动,并发展成学力测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三种不同性质的测验。  相似文献   

17.
表现性测验评价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考试评价改革和运用的主流方法,主要有口头测验、写作测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和行为检核与评定等常用方式,它有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兼顾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整合等优良特性,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和人才培养选拔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外信息     
国外教育评价是以不断追求客观性向追求教育性方面发展的,它的趋势有三: 一、从测验到评价 在本世纪初,将心理测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而产生的教育测验跟心理测验一样,追求的是测验对象的客观性,所有难以客观地、数量化地加以描述的事物,都被排除在外。在教育上忽视了教育对象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评价的思想和方法弥补了教育测验的不足,强调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智能、身体健康状况、思想道德水平、志趣和理想,还要评价学校、教师、课程和教材。  相似文献   

19.
施振华 《教书育人》2013,(12):50-51
一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根据及其价值意义(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最早的教育评价,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比较系统的当推泰勒的观点,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理解,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1]。  相似文献   

20.
正态分布的使用误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波 《浙江教育科学》2006,(4):26-27,60
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对测验成绩正态分布的种种误区,使得很多学校部有过度追求测验成绩正态分布的行为。这有碍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了测验的客观真实性,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测验的目的功能和评定标准,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基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学生群体规模的大小及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等因素共同决定测验成绩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