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话题以来,一些重要的理论家对“艺术终结”作了不同的阐释,“艺术终结’’成为当代美学和哲学中的热门话题。将艺术终结论放入现代性视野中去理解和分析,才可对艺术终结论的本质、艺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作真正的阐述。步入现代社会,艺术不会终结,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它会向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艺术往往面临着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使很多人对其鲜明的先锋态度有所误解——认为是一种无知混乱的呓语。而实质上,从现代艺术的源头来分析,艺术家们其实是抱着了解人类的愿望,推翻一切规定人类秩序的偏见,从“人”本身出发,通过找到“关系”这一媒介,将生命力保存在艺术中,从而得出“艺术是一个独特世界”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3.
"艺术终结"论似乎将文学和文学教学送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文学从未消失于人类视野,相反,它以越发突出的人性关注而趋近文学自身。文艺学学科的合法性一向遭受质疑,文学理论教学也一度遭遇困境。但学科定位的模糊、教学目标的游移、内容体系的体大精深都不是"文学终结"的依据。立足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文学理论走出教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艺术终结"的命题并不指艺术的消亡,而是关乎现代艺术危机的一种话语修辞。它诞生于西方现代社会语境,由黑格尔率先提出,经阿多诺、阿瑟.丹托等人从不同视角予以阐释,海德格尔、本雅明、波德里亚等也都曾涉及这一话题。该命题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一度搁置后于本世  相似文献   

5.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借以两种饭店的性质及在审美上的得与失,考察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以及两种不同的"艺术终结"观。用毕达哥拉斯的参加奥运会的"三种人"的比喻,说明回到对艺术制作者主体的关注,才是走出艺术终结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现代工业文明因着它的不可持续性而日渐式微,相应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为艺术而艺术"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也暴露出它的局限进而陷入困境,最终失去方向感,导致艺术的终结。作为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其现代艺术的反叛,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美学艺术不乏宝贵的洞见。但其对"解构"的迷恋使其滑向虚无主义,最终走向自毁。无论是现代主义也好,还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也好,都是拒绝担荷意识,拒绝美的,大自然与生态之美也通通是在它们的视野之外的。这样一种艺术显然是与正在来临的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的,因此时代呼唤新的美学,新的艺术——一种能够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美学艺术。当代西方日益兴起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显示的新取向,特别是她对建设性与创新的强调,对美和自然美的高扬,对意义和归属感的追求,对艺术家社会-生态责任的担荷意识的标举以及对重建人与自然亲合关系的不懈努力,对于我们立足中国现实构建这样一种新的美学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艺术审美之维的探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当文艺开始走出功利主义的藩篱,文艺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给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它开始被理解为心灵的抒发和精神的愉悦,到了文学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现代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一种艺术价值,它超越了以往对审美价值就是“娱乐”和“快感”的理解,逐渐代之以带有一定“审丑”意识、体现创作者创造性禀赋的现代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李力加 《教育探索》2004,(12):23-24
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换"的研究方向,并已从过去单一的课程开发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样的转换在观念形态上的理解主要是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文本,去理解它和研究它。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综合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什么是艺术学科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有关"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不同观点备受关注已有很长时间,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为设计艺术是关于设计的艺术,它基于理性的思考;而艺术设计是关于艺术的再创造,它基于感性的冲动。两者虽然常常被同时提及,但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材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我国设计艺术学界对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范围的认识、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观念来认识设计艺术;二是从设计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来理解认识设计艺术。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它是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并非就是"艺术"加"设计"的一种结果。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门学科,都体现着艺术的基本发展,体现着设计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总的来说只有两个字。即“反叛”。在艺术范畴内部的“现代性”是自觉地与古典艺术理性知识主义、社会道德主义与和谐秩序主义的传统范式相对抗.企图超越既有的艺术传统,转向感性、非理性、非秩序与艺术独立自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同时,在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现代性”实现过程中,现代艺术也是对其中暴露出来的危机一面的反映。艺术家们不满于社会现代性带来的诗意丧失、人性失衡与价值失落,渴望用审美的维度来拯救现代人.从而转向感性个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即广义艺术,是指包括狭义艺术在内的在教育教学中能给教育对象美的感受和陶冶,对教育对象的身心能产生积极和谐发展的影响,能提高个体和群体组织的工作效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从"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和"艺术"定位对学校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苏珊.朗格曾经十分详尽地区分了"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的界限,然而这种区分既不明智也不严密。首先作为论题的前提是不存在的,苏珊.朗格以为只有艺术符号才有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艺术中的符号也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其次艺术中的符号也有非指称性、表情性等功能。其实,艺术中的符号与艺术符号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意向性的创造活动中,功能变异艺术中的符号亦可以演变成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6.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所谓的艺术教育,在意义上约同于广义的美育。他直接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实践,其丰富性和长期性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谓无可出其右者。他以艺术家和一线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开创了学校、期刊、书籍“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大众艺术启蒙教育既带有基础知识的传授之意,也带有新思想的传播之意,其直接目的是立人,最终旨归是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生活丑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创造性表现,成为现代、后现代等各种“主义”广泛关注和着力追捧的对象.对此,从20世纪实践功能的解构、审美理想的颠覆和艺术形式的异变三个方面阐释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动力机制,旨在进一步丰富审美视野,理解现代文学艺术的深刻内涵,从而建构起辩证的、发展的美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平面设计中的招贴广告和标志设计两个方向,来探讨我国平面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又对整个当代设计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理念的成型与俄罗斯艺术之间存有隐性联系。分析俄罗斯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等对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影响,不仅可以准确理解伍尔夫艺术追求的来龙去脉,亦可见出俄罗斯艺术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