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汪裕章(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吹打传承人):我今年67岁,1943年2月23日出生,2003年3月18日退休,退休前在镇文化站工作。我是1986年开始搞奉化吹打的,因为八六年的时候省政府开始搞"三民"集成工作,具体工作让文化馆负责抓。文化馆请了浙江歌舞团的钱小  相似文献   

2.
《全元文》据《江苏金石志》收有一位作者名“柳贸”,小传云:“至治年间任将仕郎、国子博士。”(第46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页265)名下收文一篇《常州路重建城隍神庙记》,篇首原有“将仕郎国子博士柳贸撰”十字(录文略去),篇末署“至治二年六月廿八日记”,此盖小传所本。而该书所收柳贯《常州路城隍神新庙记》(简称《新庙记》),末亦署“至治二年六月廿八日将仕郎国子博士柳贯记”(第25册,凤凰出版社,2001年,页231)。二文撰写时间全同,只文字略有讹衍,则必有一篇为误收。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0,(1):9-15
周作民(1884—1955),江苏淮安人。原名维新。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起担任金城银行总经理。该行为著名的“北四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极高。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从天津迁来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作民在香港被日军拘捕,旋被押回上海,逼迫其出任伪职,但周巧妙周旋,未曾落水。全国解放后,他又从香港回到上海,担任“北五行”的董事长和统一后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现存周作民日记一册(1945年6月—1946年7月),反映了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上海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情形,对周作民被蒙上所谓“汉奸嫌疑”的经过也有详细记…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在整理爷爷的日记。爷爷从十七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九十四岁去世(1988年),最后病重期间的日记虽然不是他写的,但记录了他每天的生活。七十多年日记几乎一天不落,只可惜有一部分日记在抗战时期日寇轰炸乐山的时候被毁掉了。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从1981年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多层次人士的欢迎,这是并不偶然的。 1.《日记》虽然只有从1912年到1922年各年,但因张元济交游广泛,如与康有为,梁启超、蒋百里、黄克强、朱启钤、胡适、丁文江等当时一批社会名流、学者都有接触,有的甚至是挚友,因而记录虽然简略,有时三言两语,却是秉笔而来的信史。茅盾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记载了他进商务印书馆的经过,我们在  相似文献   

6.
陈磊 《新闻天地》2011,(1):41-42
很难明了,是否从网名“某_书_记”开始,李明(化名)就已经想好自己微博“日记”的主人公。10月27日.李明在天涯社区注册了“某_书_记”的ID账号。11月12日下午.他才开始密集发微博,以精悍短小的“日记”形式.讲述一名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局长的仕途十年.内中有大量行贿、受贿、玩弄女性情节。  相似文献   

7.
正陈诚从1931年2月开始写日记,1964年1月生病搁笔,时间长达三十余年,虽有部分年份散失,但保存下来的日记亦多达二十余年。2015年7月,《陈诚先生日记》由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印行。日记卷帙庞杂、内容相当丰富,1949年以前多半谈军事,有些遗憾的是缺佚很多。不过1937年8月开始的淞沪会战,一直到上海撤守,陈诚日记相对比较完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视角独特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建成仅20年的居民住宅楼突然粉碎性倒塌,致1死6伤,伤者中1名年轻女孩惨遭截肢。有关此次塌楼原因的争论以及城市老旧楼房的安危一时成了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对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多维度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可以概括为用温度安抚民心、用效度解除民忧、用深度促成民愿。议程设置,温度是主线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央视新闻频道就开始滚动播报,新浪、搜狐等网站和报纸广播等也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9.
高云贵 《档案时空》2007,(11):43-43
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寇为了逼蒋投降,多次在蒋介石的故乡奉化县溪口镇狂轰滥炸.从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奉化沦陷,共计轰炸13次,殉难者百余人,毁屋数百间,给溪口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其中死伤最多,破坏最严重的有两次.  相似文献   

10.
奉化市档案馆近段时期征集到大量反映奉化地方文化的录音录像档案,刻录成光盘多达16盘。其主要内容有已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奉化布龙》,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竹器》、《唱新闻》、《农民画》和《奉化吹打》,正申报国家级非  相似文献   

11.
钦鸿 《出版史料》2006,(2):19-2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毕生写日记的为数并不多,谢冰莹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少女时代就开始写日记,一直记到去世之前,中间没有一天间断,积聚起来的日记本,不计由种种原因而丢失的,到1969年就已经有了满满一箱子,延续到她的晚年,更不知有多少了。谢冰莹的这种“有恒”精神,她的这一笔丰硕的精神财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了。据谢冰莹回忆,她早年所以写起日记来,是出于一时的突发灵感。有一天她在临睡时,忽然想到要将一天做过的事情记下来,于是就开始了写日记。写着写着,她觉得“日记,是我的秘密,也是我的心声,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多么自由”。从此,她…  相似文献   

12.
先祖徐世昌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开始记述《韬养斋日记》,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止,历时五十四年,近二百余万字,共一百册(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一册)。日记全集近日已由北京出版集团仿真影印,编为廿四卷本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晚清重臣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直隶丰润人,翰林出身,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是最后一任两江总督。20世纪80年代,北京张氏后裔旧宅发现一批张人骏手稿,包括家书89封、电报底稿2件,还有癸卯年(1903)日记稿本1册,经张守中整理,著名清史专家胡绳武做序,取名《张人骏家书日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上述家书、日记的刊行对研究清末政局和丰润张氏家族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受到学界重视。近日,张氏后裔手中又发现一册张人骏辛丑年日记稿本,记事起于该年正月初一日(1901年2月19日),止于同年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总计263天,虽系残卷,亦弥足珍贵。张人骏时任漕运总督,日记记述了《辛丑和约》签订前后的两宫动态、京城议和进展、东南督抚对时局的应对、江南漕务以及张氏家族情况等。现将其整理刊布,方便学者与张氏已刊日记书信比对使用。日记中的公历时间系辑注者添加。  相似文献   

14.
漫谈日记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日一记,每天必记。它是一种应用文,属于散文的范畴,也可作为别具一格的小说、诗歌、杂文等文学体裁。从最简单的来说,“今天我休息。”就可以算作一则日记。已故的著名画家司徒乔在他的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的日记  相似文献   

15.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在体育领域也建树颇多,积极推动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1922年他当选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引领中国进入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圣殿.从王正廷为中国体育、亚洲体育发展及将中国体育推向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深入探究其"体育救国"思想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库房发现线装日记手稿《东游琐记》一册。此日记未注明写作年份,记录日期从八月二十日起,至十一月十二日止。日记记录了作者从家乡成都出发东渡日本求学的事宜,涉及留学的准备过程、航行路线、途中见闻、交往的人物以及到达日本后购置的书籍书目与食宿、学费、买书购衣的花销等内容。通过对《东游琐记》内容与作者背景、反映的人物关系、行文风格与笔迹三方面考证,本文认为,《东游琐记》作者正是晚清著名学者吴虞。吴虞,近代思想家、学者,早年留学日本,因五四时期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而产生较大影响。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相似文献   

17.
<正>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在体育领域也建树颇多,积极推动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1922年他当选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引领中国进入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圣殿。从王正廷为中国体育、亚洲体育发展及将中国体育推向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深入探究其"体育救国"思想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郭鹏 《民生周刊》2022,(3):58-59
<正>宁波市奉化区多措并举,打造消防车通道数字化管控系统,有效保障了消防通道的畅通。"之前,小区里面几乎停满了车,我们一直非常担心。因为我们这里是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通道被堵,后果不堪设想。这个系统装得好,为我们排除安全隐患,现在安心多了。"奉化居民吴广巧说。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杜鹃先生是无主日记收藏爱好者,本期"百姓档案"专栏发表他从大量无主日记中遴选整理出的一个戏迷在1957年1月和1959年元旦的看戏日记.  相似文献   

20.
本书收录作者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日记内容。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以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