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尔卡基·彼得洛维奇·盖达尔(1904—1941,原姓戈利科夫),是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有中文译本,受到我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年是盖达尔诞生八十周年,特选译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2.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3.
古老的俄罗斯小城市阿尔扎马斯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盖达尔城”,尽管阿·马·高尔基曾经在这里住过,亚·谢·普希金、弗·加·柯罗连科、康·加·巴乌斯托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也曾多次到这里来过,但这  相似文献   

4.
<正>伟大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说:"当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了女人。"对于雷诺阿来说,女性人体体现了和谐与美,这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永恒主题,他用细腻丰富的笔触刻画女性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胴体,表达自己对女性身体的由衷赞美和对年轻生命的热情讴歌。与此相应的是,他一生曾有很多情人,但只有莉丝·特雷儿、玛格丽特·莱格兰和阿丽娜·莎丽戈才是他人生之路上真正的"女神"。  相似文献   

5.
纪薇 《世界文化》2014,(5):51-52
罗赞诺夫是白银时代极富天赋、充满矛盾、让人着迷的一位个性人物。作为作家,他从未创作过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思想家,他常常打破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家,他的深入分析往往与大多数读者的审美趣味相悖:作为神学家,他常常滑向边缘异教,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背叛"这一话题,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通过一定的故事编排对之进行了展现和探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借故事中的一位人物道出了"背叛"的真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他在书中塑造的萨宾娜这一女性形象一生中都在不停追逐对家庭、婚姻、生活、社会规则的背叛。著名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在1978年创作的一部婚姻伦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的大剧院都上演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歌剧和芭蕾舞剧,他的抒情歌曲、钢琴曲、室内重奏、管弦乐曲响彻世界各国的音乐舞台。人们对柴可夫斯基的兴趣历久不衰。不同语种的众多书籍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研究他的音乐风格。但最出色的文献是他留下的关于自己的15卷文学作品和通信集。其中三卷是与“熟悉的陌生女  相似文献   

8.
岩溪 《世界文化》2023,(1):33-36
<正>《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创作于1908年。那是“一战”前的黄金时代,大不列颠依然是风光无两的日不落帝国——上承维多利亚时代科技人文的双重高峰,下启爱德华时代民主改革之政治浪潮,安稳富足、精巧考究的气质如祥云一样覆在大多数与之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但不朽的文学表达永远不是对时代的亦步亦趋,如果读者能够冲破作者E.M·福斯特悉心设置的重重文本障碍,就能窥见被他不动声色安妥隐藏在典雅含蓄之下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正多数文人都喜欢旅行,像许多人通常所信的,旅行有利于健康,甚至能够治病。古罗马演说家马尔库斯·西塞罗20岁那年生了"痨病","细瘦得像一根竹竿"。于是,他听从医生的建议,去希腊和埃及作了一次长时间的海上漫游;回来后,果真病就好了,说明更换环境的确有利于病体的康复。另外,对作家、艺术家来说,旅行还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当年,堪称巴黎文学界领袖之一的法国作家和文学  相似文献   

10.
卡拉瓦乔(1573~1610)是意大利早期巴洛克画家,原名为米开郎琪罗·梅里西,后来他把自己的出生地卡拉瓦乔当成了笔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真实性,并且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以及鲜明的个性.他十几岁便师从米兰画家西蒙·彼德扎诺,几年后来到罗马,此时他的绘画技巧已相当熟练.在罗马期间,卡拉瓦乔又掌握了伦巴第和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并很快得到枢机主教费朗西科·德尔·蒙特的重视和庇护.那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  相似文献   

11.
和娆 《世界文化》2022,(12):25-29
<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韦列夏金(1842—1904),19世纪俄国写生画家、文学家、旅行家、民族志学家、军人、战地记者,俄罗斯最著名的军事画家之一。他出生于切列波韦茨(诺夫哥罗德省,今沃洛格达州)的一个首席贵族家庭,9岁考入海军武备中学,毕业后短暂服役;1860年考入彼得堡艺术学院,随俄罗斯画家阿·马尔科夫、费·莫勒和亚·贝德曼等人学习;1863年弃学前往高加索,在那里创作了许多写生作品;1864—1865年远赴巴黎,在法国著名学院派画家让·杰罗姆的指导下学习绘画。  相似文献   

12.
赵玫 《世界文化》2014,(12):39-41
<正>赫斯特的父亲是那个时代卓有成就的矿业工程师,家财万贯,妻家富有。今天的"赫斯特城堡"始于1865年。那一年,45岁的乔治·赫斯特(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父亲)在内华达州的银矿和其他投资上发了财。于是在毗邻圣路易斯奥比斯波郡的圣西蒙海湾,购置了4万英亩的牧场土地。两年后在旧金山,他的独生子威廉·伦道夫·赫斯特诞生了。  相似文献   

13.
以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研究理念上,与胡适等人把文学作品当做"历史文件"的态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全景式的阐释与解读。研究方法上,亦有别于胡适、顾颉刚等人着重考证文学作品的版本、作者身世以及所谓以"历史的观念"来考察故事、情节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史家固然注重在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上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亦不忽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技巧等审美特质的关注,且在此一领域他们的研究工作创见迭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国青年艺术家"(YBA)群体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同许多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艺术家样,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争议。他夺人眼球的艺术创作及庞杂的商业活动次次将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他的人斥责他为哗众取宠靠艺术吸金的伪艺术家,爱他的人把他奉若明星偶像,将他同安迪·沃霍尔和弗兰西斯·培根等艺术大师相提并论。达米安·赫斯特于1965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10多岁时,父母离异,他便与  相似文献   

15.
正W·S·默温(1927—2019)是20世纪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出生于纽约的他在新泽西州的联合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克兰顿长大,母亲早逝,父亲是长老会的牧师。默温5岁起就帮父亲编写赞美歌,16岁时获得一笔奖学金而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大学时代开启诗歌生涯。默温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出版了50多本诗集、译作和散文集,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诗歌奖,2010年被评为美国第17位桂冠诗人。默温的创作广受赞誉,因为他不断追求创作手法的推陈出新。在每个阶段,默温都对同时代的诗人和更年轻一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被誉为  相似文献   

16.
施经 《世界文化》2014,(2):36-38
<正>我们越是习惯于相信性别是种不可移易的天赐神物,就越容易忽视这样个事实,即部分同性恋者是被迫造成的,他们不是由于自己的"天然欲望"或自身的禀赋特殊,而是由于自己人生轨迹的发展和压迫,在这种压迫之下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而后成为所谓同性恋者的。罗兰·巴尔特就是这样位被迫成为同性恋者的典型,在他因车祸去世前四年创作并出版的《罗兰·巴尔特说罗兰·巴尔特》则有助于恢复他被"制作成"同性  相似文献   

17.
张娜 《华夏文化》2016,(1):47-49
正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录。实录本是史学著作"不虚美,不隐恶"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文、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文学应该有艺术上的虚构才能成之为文学作品,其所反应的真实也不应是史学的实录,而是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艺术形象。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  相似文献   

18.
正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他领导的小剧场运动和严肃戏剧创作为世界剧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毕生刻苦创作了二十一部独幕剧和三十部多幕剧,凭借着被誉为"标准的现代悲剧"——《天边外》首次问鼎普利策奖,随后又凭借《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又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并把美国的戏剧提升  相似文献   

19.
致命的第九交响曲──完成第九交响曲后死去的著名音乐家安景宽编译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的贝多芬在11岁时就成为一个职业手风琴演奏手。他的一些最复杂难懂的作品是在他几乎完全变聋以后创作出来的。当他刚刚完成...  相似文献   

20.
<正>1915年秋天,伦敦,22岁的画家朵拉·卡灵顿到朋友家做客,在那里遇到了35岁的作家利顿·斯特雷奇。她给男友马克写信描述这个"脸色蜡黄,胡子邋遢的斯特雷奇。真恶心"。几天后,大家一起在草地上散步时,斯特雷奇突然搂住卡灵顿要亲她,卡灵顿挣脱了他的怀抱,气愤地向朋友抱怨:"那个恶心的大胡子老男人亲了我。"朋友听了捂着嘴笑,让她不用担心,他不会长期纠缠她的:"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