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2005-2010年能源消费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了河北省能源消耗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将河北省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北省能源消耗强度稳步下降,但空间差异较大;研究期能源消耗强度降低主要贡献因素是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很小,研究期内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降低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分解是探讨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文章介绍了目前研究中较为合理的一种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借助这一方法对红河州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内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和总体单位能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笔者认为产业内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能源节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工业结构变化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从轻、重工业及分行业变动角度,运用AWD因素分解法对广西工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化工业比例变化是导致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轻工业结构变化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是制约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行业;各工业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近几年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结构效应对广西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泉州市近几年三次产业的能源强度状况,探析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泉州市现有的统计数据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泉州市三次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服务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因此,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挖掘现代服务业,继...  相似文献   

5.
运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了2008-2012年环境视角下区域中小企业能源无效率变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增长及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能源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效率低下,中西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源投入较多和污染排放较大;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分解情况显示,规模效率变动在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长三角石化产业相对集中的13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石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产业碳排放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考察期内,长三角13市石化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第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产业聚集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长三角石化产业应当通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加强政府监督、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等措施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方法,对2003-2012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规模效率是影响整体产业效率的主要因素,随着规模效率的逐步提高,产业综合效率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综合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云南省2010-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的基础上,基于能源消费的LMDI分解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动是否有效的减少能源的消费。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引起云南省工业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在整体上增加了工业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有效的减少了云南省工业能源消耗。因此,政府应该充分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大减少能耗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促进云南省工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可以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三个因素。VEC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随我国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形曲线,非化石能源比重与能源强度对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影响显著,但方差分解方法显示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非常有限。我国"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只有坚持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才能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西藏除外)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不同省市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与其重工业比重总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高能耗组区域影响最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增加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下降将有助于各省市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开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各地区特别是高能耗强度区域的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1978-2005年的经济数据,用协整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性进行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在样本区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一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产业之间不存Granger因果关系;方差分解和冲击反应表明第一、二、三产业变动的原因解释力度和冲击强度在产业结构系统中整体趋势是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了2004-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并构建统计指数对该区域碳减排贡献与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运用LMDI法分解了其旅游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碳排放量在研究周期内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是最重要的来源;其碳强度的脱钩指数多介于0到1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大于1,整体减排效率较高;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是促进该区域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负向驱动作用效果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对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低碳发展提出了转变传统观念、改进能源强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旅游监管约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能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1978-2010年的数据以及KAYA模型,通过JJ协整可以实证检验能源结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等因素和中国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长期内促进CO2排放,技术进步可以减少CO2排放。只有改变能源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才能抑制CO2排放,创建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LMDI分解法引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GDP增长之间动态驱动关系的研究,通过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深入分析二者之间内在的因果驱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西北五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活动效应对GDP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是主要驱动力;结构效应则对GDP变动产生较小的负影响;效率效应在研究样本期间与GDP增长整体正相关,对GDP增长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和协整及协整检验研究中国流通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流通业产值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正向因果关系;流通业能源消费的增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值、其次是部门能源强度、最后是结构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会促使流通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的下降将有助于石油消费强度的下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比重的下降将有助于电力消费强度的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流通业能源强度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能源安全与中国节能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事关经济与国家安全.中国经济规模的迅猛扩张拉动能源消费强劲增长,经济增长的成本因能源价格因素大幅提高.本文使用完全分解技术分析了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四大因素: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规模.探究了实现中国节能安全的现实路径:经济结构调整和适度工业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降低火电比例,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是我国节能的重要举措;推动技术水平提高,降低能源强度是能源安全的核心保障.总之,加大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采取适度工业化政策,逐渐引导经济向第三产业纵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拓展,是实现国家经济与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7年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我国物流业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使用效率,导致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对物流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然后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选取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个指标与其关联度都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财政投入等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1980-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能源消耗激增对中国环境的破坏性不断加剧,因此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实证结果表明,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煤炭强度改进的幅度低于石油强度改进幅度,强度效应主导了中国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变动趋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的作用,结构效应无法从整体上对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改进产生积极影响。1980-2007年强度效应对二者强度改进的贡献分别为127.4%和108%。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部门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改进是我国能源效率提升的主因。有鉴于此,应该对工业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给予倾斜性的制度安排;协调电价与煤价的关系,加速煤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