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索尔的故事,是一场对死亡的挑战。索尔是匈牙利犹太人,集中营囚犯特遣队员。在纳粹集中营的语境下,此特遣队特指一群特殊囚犯,亦被称为"秘密搬运工",为纳粹打扫毒气室、焚尸炉、万人坑。毒气室处死一批人,他们整理衣物和犹太人最后藏匿的贵重物品,清理堆积如山的尸体,装上拖车送去焚烧,擦洗、冲刷墙上地上的秽物和鲜血。毒气室再成"浴室",继续"运转",周而复始。索尔,一个瘦削的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年男子,目光  相似文献   

2.
张晰 《世界文化》2010,(10):37-39
<正>将"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以及犹太人区所使用过的所有小提琴加以维修、复原,这已成为阿姆侬?韦因斯泰的一项使命。如今,距离"二战"结束犹太人解放已走过整整65个年头,他终于将这些小提琴聚集在一起,来奏响那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人类心灵的创伤很容易被一些昔日的事物所触动.一提起"法西斯"这个字眼,人们肯定会怒发冲冠.而一看到" "字符,人们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它会使人们自然地想起希特勒的纳粹党,因为它是纳粹党党徽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犹太人或许想得更多:"第二帝国";二战前夕德国的反犹浪潮;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种族灭绝式屠杀的600万犹太同胞等等!毫无疑问,在犹太人眼里," "字符已经成为憎恨的标志.但是" "字符只有这一种内涵吗?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27日,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联合国和德国、波兰等一些国家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1954年11月4日,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一名成员,随团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这个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造的一个最大集中营,它位于波兰古城克拉夫西部,面积有四十多平方公里,解放后这个集中营遗址被波兰政府定为国家博物馆,后来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5.
凯尔泰斯·伊姆雷是匈牙利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9年11月9日,凯尔泰斯在布达佩斯出生。其少年恰逢纳粹迫害犹太人时代,1944年,他被遣送奥斯威辛集中营,后又移至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获释,是纳粹大屠杀幸存犹太人之一。走出集中营的凯尔泰斯,躲进一间连其妻子也不得进入的屋子,专事写作。正是这些以其集中营痛苦体验为题的作品,使他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位堪称从集中营中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无形的命运》被搬上银幕据路透社发自布达佩斯的消息称,匈牙利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导演拉约什·科尔塔伊宣布,2003…  相似文献   

6.
正第一幕:"我就是加百列·帕斯卡。"加百列·帕斯卡大约出生在1894年,要么是个孤儿,要么是个弃儿。他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出生在匈牙利,小时候家里被一把大火烧光了,然后他跟着吉普赛人流浪,学会了杂技、算命和小偷小摸的把戏。稍大一点的时候,他被一对并不爱他的夫妇收养,也多了一个经常欺负他的哥哥。帕斯卡15岁时,一位耶稣会修士资助他上军事学校,他却爱上了戏剧,想当演员,于是进了维也纳的霍夫堡  相似文献   

7.
李石 《世界文化》2014,(12):36-38
<正>2014年10月7日,德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德语战后文学杰出代表西格弗里德·伦茨在汉堡逝世,享年88岁。伦茨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与伯尔齐名,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文学三巨头"。伦茨的代表作《德语课》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说,是德国中学生的指定读物,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伦茨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不下于2500万的读者,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的多种译本。  相似文献   

8.
正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医学史专家,他在《疯癫与文明》中引德波尔特在《关于照看疯人问题的报告》中的记述, 18世纪末在著名的巴黎"萨尔佩特里埃里医院",那些被收容在那里的精神病人,像囚犯似的被关在一个个"单人囚室","冬天一到,这个地方更可怕,更经常地造成死亡。当塞纳河水上涨时,这些与下水道处于同一水平的小囚室  相似文献   

9.
<正>拉图酒庄正牌酒和副牌酒的酒标略有不同,但核心位置都有一座城堡,这就是传说中的"拉图堡"。其实拉图堡是因为靠近拉图酒庄,因拉图酒庄蜚声海外,被不知情的酒客们叫作"拉图堡"。它的原名叫圣莫伯特堡,是卡斯蒂隆领主庞斯指定Gaucelme de Castillon家族在圣兰伯特建造,距离吉伦特河大约1公里。文献中清楚记录着堡垒开始建造的时间——1331年10月18日。建造堡垒的目的是为了防御由海上经吉伦特河入侵的海盗。  相似文献   

10.
凌越 《世界文化》2015,(2):48-50
<正>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20世纪下半叶德国重要的思想家与和平活动家,198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28年出生在克尔巴阡山区的一个名叫锡格盖特(Sighet)的犹太人聚集区。他的写作主题是关于大屠杀的记忆。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和平奖。在阴沉沉的冬天看威塞尔有关集中营的回忆录《夜》再合适不过,虽然窗外并没有书中那瘆人的纷飞大雪,但已经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些在大雪中、在纳粹的皮鞭下几乎裸身前行的犹太人所遭受的折磨  相似文献   

11.
她的丈夫及唯一的孩子惨死在集中营,然而,同样落入纳粹魔掌的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解救了许多无辜的孩子。一群衣衫褴褛的儿童呆立在位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空旷的室外,迎着刺骨的朔风冻得瑟瑟抖动。这是1944年12月的第一周。这些遭受四年半的战争和数...  相似文献   

12.
致北京的信     
应歌德学院(中国)的邀请,德国著名艺术家昆特·约克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题为《致北京的信》的个人艺术展。昆特·约克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均享有盛誉,数次受卡塞尔文献大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并获奖。他的艺术创作从主题上关注人的生命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偏重于哲学思考,从而跨越地理的疆界,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东方精神。他对中国印象深刻,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获得了启迪和灵感,并将  相似文献   

13.
刘君 《世界文化》2006,(11):15-17
假如你们谈论起我们的缺点,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个时代,你们逃避的正是这个时代。——布莱希特《致后代人》今年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政治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逝世50周年。布莱希特一生创作了48部戏剧和两千多首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与其比肩者屈指可数。布莱希特开创了史诗性戏剧的先河,对中国当代戏剧也有深刻影响。漂泊的生命贝尔托·布莱希特于1898年2月10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奥古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厂的厂长,母亲在年轻时就为乳腺癌所苦。小时候的布莱希特是个体弱的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脏病,他曾被送到疗养院修养,6岁到教会国小念书,…  相似文献   

14.
葛底斯堡演说词被公认为最优美的英语演说词之一,然而当林肯发表这一演说的时候,人们的反应从冷漠到失望,不一而足;有些听众甚至认为他有点信口开河。虽然葛底斯堡战役后南北战争又持续了两年,但这场大血战标志了战争的转折点———南方受到了致命伤。转天,在密西西比河边的威克斯堡,北方又获大胜,这决定了南部联邦的命运,保障了合众国事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的一天,意大利著名演员兼导演接受梵蒂冈的邀请,去为教皇放映他的电影《美丽人生》。贝尼尼有些夸张地说,“他和我在一起足足呆了3个小时,你知道,即使是克林顿,教皇陛下也没给这么长的时间。”教皇不一定是电影迷,而只有《美丽人生》这部贝尼尼自导自演的电影才能受到他的青睐。在影片中,一个意大利的犹太人与妻儿被纳粹关进集中营。为了避免儿子受惊,他骗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并用滑稽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不断逗儿子开心,直到被拉上刑场前,还是一脸怪相……由贝尼尼与其妻尼科莱塔·布拉斯齐共同主演的这部悲喜剧,获…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人类心灵的创伤很容易被一些昔日的事物所触动。一提起“法西斯”这个字眼,人们肯定会怒发冲冠。而一看到“■”字符,人们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它会使人们自然地想起希特勒的纳粹党,因为它是纳粹党党徽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犹太人或许想得更多:“第二帝国”;二战前夕德国的反犹浪潮;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种族灭绝式屠杀的600万犹太同胞等等!毫无疑问,在犹太人眼里,“■”字符已经成为憎恨的标志。但是“形”字符只有这一种内涵吗? “■”字符的丰富内涵与渊源如果你站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  相似文献   

17.
赵文心 《世界文化》2006,(7):26-26,27
由曾经执导《铁皮鼓》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的德国影片《第九日》(2004年),是一部十分压抑沉闷的电影,没有煽情的音乐、明丽的色彩和温情的笑容,晃动在眼前的是集中营里破烂的囚服、布满铁刺的囚窗,是大雪之前的阴霾、大雪之后的阴冷,还有无助的噩梦、凄楚的眼神,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囚禁的卢森堡天主教神父克莱默尔,双腮深陷的脸上自始至终看不出喜怒哀乐,连幅度稍大的肢体动作都极少。然而我却久久无法忘怀影片所深刻揭示的忠诚与背叛、坚守与放弃的主题意蕴。1942年,达绍集中营里,纳粹以令人精疲力竭的劳作“、神父…  相似文献   

18.
<正>各位代表、各位教授:"黄帝陵·文化自信"清明学术交流会经过两天热烈的讨论,就要结束了。我对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愿再谈一点听取发言后的体会。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同时,又强调要树立"四个自信"。谢大宁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央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作用的高度重视,预示着过去在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和偏差将被彻底抛弃。我非常赞成谢  相似文献   

19.
在1787—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随着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国王被处死之后,10月14日,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被交付革命法庭审判,两天后也被送上断头台。“也许几天之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道:“巴黎就已经几乎不再有人记得昔日的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被斩首,以及她的尸体在玛大肋纳公墓的情节。……不久,  相似文献   

20.
<正>沃尔夫冈·波尔歇特是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土诗人。十五岁时,他创作的诗歌就被刊登在《汉堡报》上。然而这些诗歌并不能真正体现波尔歇特的原创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后来被排斥的表现主义作家的作品。1938年上完七年级后波尔歇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