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继华 《中国文化》2014,(2):160-179
1795年,荷尔德林开启了其诗哲生涯。受席勒耳提面命,青年诗人濡化浸润于“哀歌”灵氛之中。自命为“自然之友”,面对伤风败俗的社会,哀婉人性不复圆满,痛感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席勒长吁短叹,悲情润笔,催生出浩叹《哀歌》,后将之更名为《散步》(Der Spaziergang)。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摘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似乎中国民众对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歌手/诗人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引发的反响甚至超过了以往的几届。其中既有社会的质疑,又有学界深深的思考。对于鲍勃·迪伦获奖,人们的疑惑自然就是一位歌手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鲍勃·迪伦于1996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时至今日,"陪跑多年"的他终于荣膺桂冠。有趣的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  相似文献   

3.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10):10-11
<正>马赫图姆库里的名字对中国读者还十分陌生,但在中亚、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却是老少尽知的。土库曼人常说: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送行的亲友们吟诵的,同样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马赫图姆库里是18世纪土库曼著名思想家、预言家和诗人,他的诗在土库曼人的心目中仅次于《古兰经》。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哪一位诗人会像马赫图姆库里,在人民心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莎士比亚说,人和疯子都不属红尘十丈的人间。这似乎涵盖了诗人与动荡不安的时代相互砥砺、磨合,成就返璞归真的自我。韩国有位诗人的生命历程恰好验证了这句话,他的前半生在躲避和流浪中度过,却逃脱不了尘世的桎梏。经过了漫长的黑夜,重新站在喧闹的人间时,他不再是低吟人生虚无的酒鬼,而是呐喊自由与正义的战士。他叫高银——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榜单上屡屡出现的名字,韩国人亲切地称他为"国民诗人"。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弥尔顿是一位为国奋斗的先驱;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他仍然是一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诗人。在约翰·弥尔顿的内心深处,确信自己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正如他在自己的一首出色的诗-《利西达斯》中所暗示的那样,荣誉总是驱使他去过"清心寡欲,勤劳朴质  相似文献   

6.
钱伟 《世界文化》2021,(7):63-64
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众多民族中,有一个被称为"东干"的民族.他们常自称为"老回回".这是因其民族来源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以及后来陆续由中国陕西、甘肃移居中亚的回族及其后裔.目前,中亚共生活着10余万东干人. 东干人有自己的语言——东干语.作为汉语的域外变体,这种语言听起来如同掺杂了俄语的西...  相似文献   

7.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亚,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一定人人皆知,但问起《法尔哈德与希琳》,恐怕无人不知。后者的作者纳瓦依在中亚乃至西亚的影响远远超过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这位维吾尔族伟大诗人将一生献给了文学艺术,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还有他崇高而永恒的爱情传说。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白族青年诗人何永飞的长诗《茶马古道记》,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中力克群雄,最终以其创作实力和文本创新性斩获本届诗歌大奖,名列诗歌组第一。他为自己也为云南民族诗歌创作争得了荣誉,这是一位"80后"诗人对云南历史文化的崇高敬礼。当下诗坛,写个体体验的诗歌作品比较泛滥,小我的视角和自我的情感倾泄成了诗歌的基本倾向。所以诗歌的同质化和小众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何永飞的长诗《茶马古道记》则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刚刚过去,而关于"情人"的种种作秀或矫情也收场了。很偶然的,就在情人节这天,我拾起一篇凄美的散文读了起来,是石评梅的《墓畔哀歌》。由《墓畔哀歌》又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便找出读了两遍。有种动笔的冲动,想了想,便捱过当晚,  相似文献   

11.
张帅峰 《寻根》2012,(4):64-67
灵宝市向南约5公里处有个杨公寨,它坐落于一个孤立的山顶上,四周全是深涧,相对落差在50米以上。山顶上是平坦的土地。杨公寨依悬崖边缘环筑,完整而独立。杨公寨是旧时代豫西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这里现存的两道青砖结构的寨门有两层楼高,寨门门额四周环绕着回形花纹。  相似文献   

12.
正19世纪俄罗斯诗歌主要由两个流派构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流派的诗人们都喜爱民间文学、重视民间文学,并且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诸多丰富的素材,以补充、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茹科夫斯基(1783—1852)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尘世之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满、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因为地理生态环境、所从事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新疆境内大致可以分为绿洲、草原、高原这三类不同的文化圈,分属于这三类不同文化圈的各民族传统喜乐文化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是整个中亚地区最主要的两个“绿洲”民族。在新疆境内,这两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四缘和天山山脉之间的伊犁谷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各大、中、小城镇和绿洲之上,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兼事手…  相似文献   

14.
正130多年前的1879年,有一位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的中国诗人,被美国哈佛大学聘请赴美担任中文教授。此人虽不见经传,但他实实在在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之先驱。无怪乎现在走进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仍然可以看到墙上悬挂着的一幅清朝官员的大照片,他就是戈鲲化。  相似文献   

15.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  相似文献   

16.
1951年《泰晤士报文艺副刊》的读者来信栏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篇是有关现代英国文坛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文章,一位读者指责她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契诃夫作品的骨架上披上了英国的外衣,由此引起了争端,议论纷纷。最后闹得曾是她丈夫的约翰·密德尔顿·墨雷都亲自出马了。另一篇是关于画家兼诗人罗塞蒂的文章。一位罗塞蒂研究者初次披露了这位诗人兼画家与威廉·莫里斯夫人之间的私情。众所周知,《生命之屋》是罗塞蒂的著名十四行组诗。过去一般人都认为这部诗集只是以他的妻  相似文献   

17.
冯立 《华夏文化》2002,(2):55-57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爱国诗人,烁今震古的书法艺术大师于右任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封建帝制的被推翻,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他都勇敢地站在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风浪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祖国的社会进步,付出了毕生精力。特别是自从同盟会完成辛亥革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他呼吁:“在此革命期间,应断然合为一家”,“合则两益,离则两损”。这种思想直到抗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他都明确予以支持.实在令人钦佩。在书法的革  相似文献   

18.
两位最伟大的德国诗人之一约翰·弗雷德里希·席勒(Johann Friedrich Schiller),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颂自由的诗人。他对自由的热情是在童年时代即孕育于心的。在他刚降临人间的年代里,大部分日耳曼小城邦中的老百姓正处于暴政的沉重压迫之下。这些公国的君主们用苛捐  相似文献   

19.
1925年,正值诗人里尔克50岁的生日。里尔克昔日的好友,为托尔斯泰作品插图的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向他发来了贺信。画家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大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并说他这位已经成为俄国知名诗人的儿子是里尔克“最热烈的崇拜者”。就这样,两位诗人开始相识,并互通了书信。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激动地表达了对里尔克的崇拜。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乔叟,最卓越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而汤姆斯·马罗礼正处于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时代里。大约在十五世纪中叶,他在狱中写下了他的不朽名著《亚瑟王之死》,但他未能见到这部作品出版便去世了。许多历史学家把马罗礼生活的年代称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即从中世纪向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过渡的时期。伊丽莎白时代产生了莎士比亚、马洛和本·琼森等的不朽作品,是英国文学的全盛期。马罗礼创作的年代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百年战争(1338—1453)正接近一个不光彩的收场,英国人只保住了加来地区。1458年,两支贵族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而软弱昏庸的亨利六世措手无策。这场玫瑰战争(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交战的两个家族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