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春梅 《福建教育》2005,(8A):48-48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去发现和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意识,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由一堂《圆锥体体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引发出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证明事实,而应该努力使学生能获得发现,真正使学生经历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具有如下特点:实验探究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示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实验有关的问题,对增强实验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建权 《师道》2005,(3):25-26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在低年级数学课常教学中,笔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离开观察就无发现,无发现就无探究可言。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物体、生物体和科学现象进行参与性的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动因和目标,注重观察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探究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研究本质的活动,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8.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第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组织好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笔者通过对周边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或教师并没有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这一重要的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虽然组织学生开展了这一探究活动,但因为一些方法或细节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为观察、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减”释放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综合素养,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文章论述了如何设计活动主题、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凝练活动成果,并以“探究砖墙‘结霜’之谜”活动为例,展示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检测方法、实验分析、总结提升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活动,新课程内容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去探究,去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从而自己把问题解决,自己亲自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  相似文献   

12.
探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知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驱使人们去发现、去创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具体措施有:创设探究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选探究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充分性;把握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拓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焕发课堂活力。下面,我就谈谈如何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有思考与探索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科学“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 科学“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起探究欲望,从而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科学课堂教学体系,其中“情境”为知识产生或使用的具体环境,“问题”为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想要解决的对象,“探究”为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具体措施有:创设探究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选探究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充分性;把握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拓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探究是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新概念转变的过程,科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学生前概念的支撑。但是,在探究活动之前,学生大脑中与探究对象相关的前概念是分散而零碎的,处于休眠状态,不可能主动与探究对象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创设一些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前概念,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就能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罗岳庆 《中学理科》2005,(10):67-68
一、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过程的六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六要素的顺序看“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通过科学家的探究故事,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科学的发现,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发现、认识、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应考虑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化学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得出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