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题作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命题作、给材料作,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和给材料作重新得宠,而话题作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现在中考作多是话题作。关于话题作,在训练时有必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一是引子和话题的关系。话题前面的引子,仅是引出话题的材料,对话题有阐释的作用。也就是说,命题人怕考生对话题理解不到位,特地给了这么一段材料。这样,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引子,以求正确理解所给话题,打开写作思路,写出优秀作。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引子和话题是从属关系,话题包含引子,话题的范围要比引子大。  相似文献   

3.
项香女 《教学月刊》2002,(10):40-41
话题作,从1999年高考面世以来,已经持续了四年。话题作以其开放性、民主性赢得了教师和考生的认可。但是,我以为,近两年话题材料的选择及材料暗含的立意导向,却给话题作的开放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话题作已经走进了一条窄窄的胡同。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因为题材广泛.形式自由,让作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以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话题作无须审题。不错,相对于过去的作体式,话题作在审题方面的要求要宽松得多,但这并不等于说话题作可以不要审题。  相似文献   

5.
史金霞 《求学》2004,(12):41-43
对于满分作,人们往往都是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精巧新奇。的确,近年来高考作中普遍采用的话题作形式,给了广大考生尽情发挥个性、展示特长的巨大空间,高考作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让人目不暇接。但是,话题作,毕竟还是有一个话题在前,如果只注重话题作的“放”而忽视其“收”的话,就会流弊甚重了。所以,对于话题作的话题分析,即审题和切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在面对话题作时,都可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阎永锋 《新作文》2004,(7):18-19
话题作的出现,的确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因为话题作大都是“体不限”的。针对某一个话题,你可以选择记叙体,也可以选择说明体、议论体、抒情体,你甚至可以选择应用体,总之,你最擅长什么体,就可以使用什么体。这当然是话题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5年高考作命题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格局,有命题作、给材料作、看图作、想象作、话题作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命题走势在2006年的高考作命题中将会继续体现。话题作得到重视,是因为话题作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  相似文献   

8.
话题作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与传统的话题作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和话题作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9.
审题也称解题,就是详细、周密地分析思考话题的题意,使作的内容切合题意。近年来成为中考、高考作的主要形式的话题作,只给考生话题,不提供章标题而是题目自拟,虽然在选材、立意等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问,却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无现成题目,并不等于无题可审。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应抛开传统的思维模式,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努力从中审出其语意指向或隐含信息,以确定立意和选材范围,拟出简洁、新颖、醒目且符合意的题目。话题作该如何审题呢?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的出现为打破高考作中给材料作的一统天下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才华的广阔空间,放开了考生的手脚。这几年,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上乘之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作的缺点也暴露无遗.且命题在修正缺点的过程中,把话题作引入了死胡同,使高考作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洪方煜 《求学》2004,(11):43-45
话题作的出现给高考吹来一股清风,考生们摆脱了过去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畏首畏尾的心理,可以在话题所限之内大展身手,扬长避短,张扬个性,展示才情。而高考作改革增加了发展等级,并明确提出考生作要“有创意”,这更让那些基础厚实、注重创新的考生得以脱颖而出。话题作使得这几年的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题别开生面.首开全国高考话题作之先河。自此,话题作就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大的开放性,登上了高考作的大雅之堂。它的出现,突破了高考作中,命题作、看图作、给材料作多年来轮流坐庄的局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王涛 《现代语文》2002,(9):20-20
高考作以话题的形式给人以淡化体和立意开放的印象,表面上这种命题方式只提供给考生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话题,体、写法不限,与以往的直接命题、给材料作等方式相比,的确学生的写作空间更大了,但是话题作并不就是不要体,不讲立意,不用谋篇布局。临场作,考生有时因为心情紧张或思维定势等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立意不准,或题不符,或布局零乱。这种情况一旦发现,切勿乱涂乱抹、惊慌失措,虽然所剩时间不多,但仍需沉着应对,进行有效地救治,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句子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失误得以纠正。下面介绍几种考场话题作失误的常见类型及其救治策赂。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以其自由、灵活、开放、创新的特点越来越俏立于作花坛,备受师生的喜爱和接受。也因为它以其考查能力的综合性、抒写人类的道德性、反映社会的时事性愈加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一直成为高考作的当选体。鉴于作话题主旨的隐含性、深刻性、多向性特征所产生的审视话题不清、立意不明、观点模糊、联想失当的缺陷以及给中学生带来的作困惑、失误的严重性,因而,进行话题的审题导向和训练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5.
一、命题形式:话题作和半命题作各领风骚。 2006年中考命题形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依然呈现多样化趋势。首先,话题作将继续扮演主角,从2000年中考以来,话题作渐呈上升趋势.直至2005年的中考,各地的作命题中.话题作已占据半壁江山,由此推知2006年中考话题作分量将有增无减.在活题的选择上,命题一方面将会尽量避开被媒体反复炒作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会更重视调动考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给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之感,便于真实地考查学生的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话题作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考试。  相似文献   

17.
近来话题作、不限体的作不断增加,给了学生诸多写作的自由。如能掌握一些创新的形式,会给学生的习作带来许多亮点。常用的创新形式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有的学生常常问,话题作文是不是命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有没有区别,这说明对话题作文的认识还有些模糊,往往与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混为一谈。因此,要真正把握话题作文,写作时体现出话题作文的特点,还必须明确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的区别。一、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限制比命题作文少。话题作文的题目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拟定,如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不必以“读书”作标题,习作者完全可以自由拟标题,只要内容与“读书”有关即可。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规定的,如要求以“一次难忘的实践”为题写一篇…  相似文献   

19.
综观历年来的高考作,不管是命题作,还是给材料作,抑或是现在最时髦的话题作,它们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对于作这种关系到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的“标尺”,我们也要捕捉到它的轨迹。为考生点亮这盏话题作的明灯。  相似文献   

20.
在话题作训练中“给材料作“是常见形式之一,如何正确把握“材料”与“作”之间的关系是写好“给材料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