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花香不在园小,鱼跃也喜小塘。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短新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建设,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对推进新闻改革,改进记者的作风与文风,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抓住现场把新闻写活现场短新闻,比较注重新闻的现实性,比较注重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及新闻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一般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向读者描述亲眼看到的新闻事实及与新闻相关的环境。这种新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记者  相似文献   

2.
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谈《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时,提出记者应当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记者在采写新闻中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获取、传播新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想到,你来写这个新闻告诉读者什么,要考  相似文献   

3.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4.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也许是近十年来中国报纸最大变化之一。对经济新闻的现状,记者和读者都很不满足甚至不满意,冀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恐怕也是整个新闻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改革年代向经济新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采访者,被采访者,读者,都在思考,都在探求,角度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的:辩证地反映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以公平、透明、科学“三要素”构成的立体化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6.
本书以实用性、技巧性为特色。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懂新闻写作的规律,怎么能当记者、通讯员?不掌握新闻技巧,不能写好新闻,怎么能成为优秀记者、优秀通讯员?何况当今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本书为培养记者、准记者、通讯员,或者为业余自修提供一本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入门书。侧重介绍最重要、最常用的几种新闻文体的写  相似文献   

7.
评报一束     
要象猎犬一样敏感——评《经济日报》1984年6月6日第一版《北京东安门夜市开张,一百多货摊生意兴隆》这是改革中的便民新事,《北京日报》应当有新闻,有图片,但却漏掉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要象猎犬一样盯住有新闻价值的目标,一旦成熟,立即猛扑过去,将其捕获,奉献给读者。当读者津津有味地读着、议论着这条新闻的时候,也就是记者获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岗位应在现场。离开新闻发生的地点,不可能写出对读者感染力强的好新闻。优秀的记者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素质,他们通过敏锐的现场观察,写出既概括,而又不失事物原貌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将读者带到发事现场去领略,使读者和记者一样感受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从中吸取营养,让思想升上更高的境界,富有创造性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过去有一段时间,由于主客观原因,记者深入现场采访的观念淡漠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它会阻碍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1990年6月12日,首都举行了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这是一次鼓励的大会,鼓励记者坚持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记者只有投入火热的第一线,才能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和奋斗生活,就可以写出有声有色的现场短新闻。寻求记者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让读者看到编辑部的精神报纸的可读性既体现于内容、技巧,也体现于记者的肯于吃苦和编辑的匠心。因此,编辑要为记者“开绿灯”,支持记者采写“见精神”的新闻。要使读者从报上看到记者的精神。记者的精神,首先体现于新闻的时效。头天夜里发生的事,记者连夜采写,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读者就可以从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看到记者不辞辛苦的精神状态,受到感染。满版都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读者可以感到“这拨人确实有点办报的样子”;相反,满版都是姗姗来迟的新闻,也会使读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报业改革的深入,报社从单纯地从事新闻业务转向包括新闻业务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单位,从事采编工作的编辑,记者也正在成为为竞争服务的带头人和组织者.这种改变发生之后,关注读者、研究读者便成为办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林勇  冯静柏 《传媒》2000,(12):17-18
近几年来,随着报纸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通讯体裁的一种--特别报道,已成为一种深受记者重视、读者喜爱的"新闻体".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短,新闻以短为主,这已成定论。这是新闻改革的一大成果。新闻如何短而又好,这个问题已提到我们每个记者的面前。新闻要做到短而好,这就需要研究读者的需要。因为报纸是给人看的,别人不爱看就达不到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一) 现场描述,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现场感的新闻,就象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以很快赢得读者的信任及征服读者。当然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转播”给读者。但是,记者应当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中国记者》编辑部:向四化迈进的1987年新年伊始,一本大型普及性新闻知识月刊《中国记者》问世了。可喜可贺。贵刊的出版,是读者的福音。她以众多的栏目生动活泼地介绍新闻业务,国际国内并重,文字摄影并重,愿它成为一个图文并茂、情文并茂的好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界进行新闻改革已经十年多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闻改革反映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读者的愿望,从新闻单位来说,从领导到编辑记者,要求改革是一致的,没有听说有人反对改革。但是对新闻改革怎么改,改什么,为什么要改,从改革的方向,内容,目的到改革的方法,步骤、指导思想,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特别是在新闻改革的方向、目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或者说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争论概括起来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功力,应当是能够向读者、听众再现新闻,把读者、听众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现场意识。  相似文献   

17.
“1+1”模式,让党报会议新闻鲜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3月份,新华日报全面改版。改版的一大动作就是全面改革会议新闻报道,要求以新闻的眼光、记者的眼光,从读者关心的角度,报道党和政府的会议和重要工作,从会议中发现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这样的改革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1+1模式(除了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太多、太滥,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块心病。对这一陈弊,读者强烈不满.新闻理论工作者呼吁改革。但对于直接受到谴责的记者却只能露出苦涩的笑脸。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新闻趋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成为一种共识。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时代呼唤、读者呼唤的一种回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继续推进新闻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提倡搞短新闻,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既是改进新闻作风、引导舆论的需要,也是继续推动新闻改革、加强记者队伍建设的需要。穆青同志曾经说过:“采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的成才之路。当然,这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炼思想,炼作风,炼文笔。”所谓现场短新闻,是指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动态的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20.
书讯     
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我的新闻生涯》是一本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阅读意义的书,全书共分三册,作者都是近年来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