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和现状——教育思想形式化,在一些地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仍然表现为教师主体理解游离于学生思维,合作学习异化为没有分工的形式化的自由讨论,教育思想的方法化变成单一支离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师的“任务”驱动被强加给学生,忽视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生发的问题与问题思维,新课程理念变成学生的新负担。出现了新课程理念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笔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它也是与学校成长、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不适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起来。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本文试图依据观察与调查的证据,分析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心理不适的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林静 《教学月刊》2005,(2):8-10
在我国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新现象、新事物。其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事物。教师的专业应该“专”在哪里?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尽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就这几个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将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新课程的实施目标中,使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质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自我价值的成功实现者。多重角色诉求导致了教师迷失在了众多角色之中,无所适从。新课程实施后,教师摆脱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和专职教材编辑人员研制的依赖心理。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新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模式又让教师们力不从心:为了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各中小学都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然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分离现象却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将教师置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运用了不少的方式方法,于是出现了部分教师将游戏引进课堂的现象。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到底应该如何将数学与游戏相结合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由激情澎湃转向理性应对。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很多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略教师主导性的现象日趋严重,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炳升 《物理教师》2004,25(9):35-36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写入课程标准,它既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验中,科学探究进入课堂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们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也出现许多问题和困惑.一些教师反映.由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增加,教师负担加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堂表面看来轰轰烈烈,学生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在探究学习中,好的学生收获颇多,差的学生稀里糊涂,两极分化加重等等.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种种提法和做法,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笔者认为,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为以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为主的方式,这种变化非常大,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知识技能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和教学资源建设的滞后等原因.出现了一种类似钟摆的阻尼振动现象,这是不足为奇的.本文想就这些原因中的一个认识问题——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龚豪杰  谷帅玺 《考试周刊》2013,(59):116-117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些突出的问题与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问题反馈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反映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内涵,结合课改实施现状,研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9.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后指导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与这种理论相对应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在全国普遍推行。这种教学方法使以往的教师霸占课堂话语权的现象得以改变,师生双方成了相互对话的平等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学生的独特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前提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新课程理论的自我重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同化、顺应、改造和重组”,从而将新的课程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经过教师自我重建的课程理论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新课程实践当中:否则,实践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柱石 《湖南教育》2003,(22):30-31
从课堂听课到与师生访谈,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精神、理念正一步一步地融入到教师、学生的生活中。但在高兴之余,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时,由于对新的理念理解不透彻、不全面而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且有蔓延之势,如不及时加以改正,将不利于课改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的效果。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出现的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一、重探究过程也不能忽视结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教师总得给学生一个甚至一串肯定的结论。有的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证明或阐述这个结论或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存在着错误的解读,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的异化现象.如何防止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做法上的极端化呢?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宁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已两年了,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艺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说,新课程使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反映,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14.
赵彦 《青年教师》2006,(2):38-39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当前,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可是面临考试的压力,学生的作业依然沉重,呆板、重复、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小学,考试在不断地升温,促使了作业量不断地加大。这些现象的反弹,不能不使我们产生对课程改革的忧虑。前一段,笔者对小学生作业展开了调查.发现教师没有不留作业的,并且随意性很大,也就是说,教师高兴怎么留.就怎么留,想留多少就留多少。根本就不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作业内容大部分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并且是反复的操作,另外,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以及从书店购买的各类过关性习题。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实际与自身的研究出发,研制适合学生兴趣的作业。现行作业内容与方式,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一堵高墙。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师使命,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给予新课改更强有力的理论辩护。后现代课程观阐明了课程的生态性、民主性与开放性,为反思与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课改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需要澄清在改革过程中放弃指导、疏于创造和低估学生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教师即课程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教学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答案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试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教师素养的提高,明显落后于新课程推进的步伐:教师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教师课程地位的确认和课程价值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教师把握不准课程改革前后的区别与联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影响了课改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十个不等式,分析一下课改前后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宗慧 《科学教育》2007,13(4):73-74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新课程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尤其像生物这种不属于中考学科的课堂,学生的“插嘴”现象更容易出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把学生的“插嘴”作为一种资源,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呢?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前准备,事先谋划。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以及教师在新课程中能否尽快成长,这一切,教学的“预”(即设计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正是新课程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的原因所在。然而,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课堂教学“伪设计”和“粗设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师使命,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给予新课改更强有力的理论辩护.后现代课程观阐明了课程的生态性、民主性与开放性,为反思与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课改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需要澄清在改革过程中放弃指导、疏于创造和低估学生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