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丽梅 《河北教育》2005,(23):38-38
一位教师讲《詹天佑》一文时,有这样一段师生问答: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诚实与信任》第一课时,课的大致流程是:从“八荣八耻”导人新课;接着是检查预习情况,教学生字,理清思路;然后是讲读第一段;最后是学生生字描红。整节课思路清晰,效果也不错。听了这一节课,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3.
唐海燕 《山东教育》2008,(11):28-30
最近在一个幼儿园连续听了二十多节以“好朋友”为主题的竞赛课,可以肯定的是老师们非常有创意,教学涉及多个领域,表现形式也很多样,二十多节活动竟然没有一节重复。但在听课的过程中以及课后和老师们的交谈中发现,老师们在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缺乏对幼儿真正的鼓励等等。现选取一则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有幸与我县一位老师同登“岳阳楼”,和学生一起重温经典,见证了一个独具创意激情四溢的经典课堂。  相似文献   

6.
读马高建老师的听课心得———《一堂做数学题的语文课》一文,不禁耳目一新。马老师是个青年教师,写出如此好的文章十分难得。首先是标题新颖。语文课怎么做数学题呢?这就使读者一接触文题就感到新奇,顿生追索情绪,急于阅读以探底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观照全篇”,写文章不可不精心制作标题。例如《8-1>8》这一标题写的是8小时学习拿出1小时出来锻炼,学习效果会更好些。如此标题是很有吸引力的,读者一看标题就会产生急切的阅读愿望。我觉得有些文章的标题平平淡淡,让人入目生厌,文章就不想读了,所以提炼标题尤为重要。其次是转述简练…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春》,听后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位带着孩子读研的“妈妈”研究生。其实读研倒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过考研时我真是很迷茫并且吃了不少苦头。我想每个考研人都有自己考研的理由,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我目前生活在自己以前曾苦苦追求的环境当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中感觉真可谓“苦尽甘来”。在2003年考研序幕拉开之际,谨以小文为全国考研朋友鼓劲加油!考研的日子好象是“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了,只是看见校园里到处张贴的考研的海报以及忙忙碌碌的考研人,那番甜酸苦辣的感觉又会回来,只不过“时过境迁”,那“逝去的早已成为可爱”,苦味却渐…  相似文献   

9.
姚继淑 《四川教育》2007,(11):31-32
案例:《索溪峪的"野"》师:孩子们,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大家自读课文,走进索溪峪,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生默读课文)师:认真读了课文,想一想"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  相似文献   

10.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加之古人寿命的短暂,生离往往成为死别。“别易会难,古人所重。”(北齐.颜之推)所以在这种“黯然销魂”的时刻,古人除了把酒叙别。都爱折柳相送,以明相送相惜之情。如王之涣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别离》),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说的都是这种情景。从而使“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用“柳”与“雨”相搭配,在清雅的景物描写中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相似文献   

11.
《詹天佑》这篇课文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距令已有一百年了。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詹天佑成功地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全文围绕着“杰出”与“爱国”展开叙述,到底詹天佑是如何爱国,又有哪些杰出才能?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中有许多佳作。作者抓住某一意象,层层递进,起伏跌宕,回环照应,起到一唱三叹之效。如李商隐的“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实到未来,从孤身一人到两人共窗,从巴山到故乡,作者抓住了“巴山夜雨”这特定的意象,反复运用,包含了人生多少的无奈和希望。最有名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挂——西斜——落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平时常常嗟叹于我们学生的作。说到脸蛋,便是红通通的苹果;说到老师,便是指路明灯;说到女孩,便是天上的月亮;一句“太阳的味道”竞让我们许多人感慨莫名。那些令人焦头烂额的题目不仅限制了我们中学生的思想,而且极大地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是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能力。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通过字、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识别、推敲、品析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含义入手。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课是以理解语言文字片断或篇章,获取内容信息,感受行文传递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课型,在阅读中达到提高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开发心智、引导价值观、渗透情感、塑造人格的目的。它与识字、作文、口语交际教学并列、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是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文艺学习》"编者的话"通过"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编者的交际意图。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效果,从而揭示"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潜在的"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贾宪章 《青年教师》2007,(10):29-31
如果把阅读教学看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师生们参与其中的方式和状况恰恰为其挺拔、繁茂、成长、收获创造了必需的条件。又因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带有强  相似文献   

19.
常说作文贵在抒写真情,但我们的抒情常常是感动了自己却无法打动读者。这其中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情无所依,情无所寄,空穴来凤式的情感容易流于空洞与虚无。因此,我们写作时要用心寻找、选择那些情感的触发点或寄托物,来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带动读者引起共鸣。人的情感有时颇为微妙,一枝一叶便能勾起无限的思绪,激起情感的波澜。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尝试“托物寄情”的方式即通过“物”来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20.
《五彩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童,文中不仅展现着景色的美,更流淌着语言的美、境界的美、艺术的美。正如有位名师所说的:“五彩池不仅是水色鲜艳多彩,而其中蕴涵的语言情感也是五彩的。”如伺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这种美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