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彬 《编辑之友》2015,(5):109-112
文章以五四时期社会问题剧的编译传播为对象,探究了其现代性建构的缘起,从内容的现代性、形式的现代性和传播方式的现代性等方面归纳了其现代性建构的路径,简要评述了五四时期社会问题剧的社会及文化影响,以期对社会转型期戏剧编译传播中社会价值的彰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受消费主义的驱动,公民赋权、粉丝供养,流行音乐以选秀节目为平台,利用节目前台的建构,掩盖其被利益操控的后台本质。通过不断的制造音乐明星,娱乐与麻痹受众,对受众进行收编与整合,实质是垄断音乐话语权,使大众失去批判性心理,成为流行音乐神话忠实的信徒或附属品。由此通过对流行音乐神话具有欺骗性的本质解构,思考如何让流行音乐回归本位,让受众回归理性的音乐消费,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电影已成为全媒体时代快速发展、影响广泛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利用微电影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的媒介特点,提出了微电影应从依附城市场景、植入城市台词、融入城市主题三方面去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达到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口语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话语为核心,研究人们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相互沟通的学科。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当下中国,口语传播学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应用价值。文章在梳理口语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我国建构口语传播学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数字神话的传播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源于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田野考察。把神话概念与信息传播相互连接,则始于法国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他把大众传播过程中内涵意义的运作称之为神话,就是把人类学中的神话概念重新移植到对被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推进的日常生活现实的变动当中。  相似文献   

7.
谢静 《新闻大学》2012,(2):48-53
关于组织传播大体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当作一门学科——传播学的分支.但与传播学一样,由于立场差别较大,缺乏统一认同,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传播学.第二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视为独特现象.这一视角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它先入为主地将组织视为场所,传播被简化为发生在组织中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越来越不为传播学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8.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外滩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上海现代性创造的一个特殊地点,它的发展呈现了上海现代性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在主流传播观中,实体空间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本文认为,外滩的都市空间,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传播因此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媒介的活动,而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0):28-31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跨媒体传播注重使用新技术将同一种信息内容进行符码转换,并使之成为适用于不同的信息承载媒介或信息接收终端的传播模式,融入了大量数字模拟仿像技术、数字合称成像技术,实现了数字传播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逼真效果。它是消费社会信息生产逻辑的必然产物和消费文化崛起的必然需求,是全球化语境中不同体系的文化实现信息交流的必然选择,是政治话语空间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新型传播模式将对文化观念、传统文化大众化、文化的社会参与、建构创新型文化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苏颜 《东南传播》2012,(10):64-66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主体复杂化、客体指向官方化、传播速度快、内容负面性等特点,对福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区域形象竞争的日益激烈,福建形象建构与传播成为福建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福建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塑化剂"等事件的相继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给公众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透过这些事件不应只看到商家疯狂追求利益后的不择手段。更应该察觉到政府和媒体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机制上的逐渐缺位而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而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却又无法及时地传递给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进阶,分割成层级分化分明的层级技术、层级内容、层级受众和层级关系,魔幻成层级化个体、层级化群体和层级化社会,组构为环环相扣层级交织互通款曲的层级化社会样态。透视层级传播视域下的数字化层级社会结构,解析随之而来的数字化层级传播关系变局,不仅有助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空间下的中国文化精准传播、精细传播和层级优选,而且有助于完善不同层级传播技术下内容形式的优化组合配送,在此基础上组建互补共赢的数字化层级传播社会关系,为弥补信息知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小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目形式常常起到地域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功能。文章聚焦春晚小品中的上海形象,认为以严顺开为标志的倒霉小人物形象和以巩汉林为代表的上海小男人形象,主要传播了包括"缺少男子汉气概的‘围裙丈夫’、多心猜忌的待人之道、自私算计的处事风格"等上海的负面文化。这一结果既是戏剧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刻板印象的惯性显现,更是中国从乡土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过程中的道德反抗。文章强调上海应当重视春晚平台,重塑城市形象,其中的关键是放弃语言壁垒、避免画地为牢,同时加强创作力量,传达现代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4月26日,首届时尚传播国际论坛在上海东华大学举行。论坛由全国首家时尚传播研究机构、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上海市社科联、上海美学学会的领导,以及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美学、管理学、设计学领域的9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和时尚企业领袖、青年跨界艺术家出席论坛,共同研讨当下时尚传播的热点话题。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到会并讲话,他呼吁研究者关注当下现实,回应什么样的时  相似文献   

16.
"身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个体性,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扁平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扩大编研成果传播范围,实现全民参与和多元共享.通过剖析社会力量参与档案编研成果传播存在的路径障碍,从"身份赋权、内容赋新、技术赋能"三方面提出档案编研成果参与式传播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观作为一种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重点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流,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普遍价值。这种传播思想是在传统的意识哲学走到死胡同之后,在"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媒介工具观相比,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表征体系与理论内涵:现实是由传播活动的行动者主动建构的;传播的内容是意义,而它又是由行动者的互动解释生产出来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舆论和媒介效果,而是常识以及常识的运作;采用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但以阐释为主等。  相似文献   

19.
周雪濛 《编辑之友》2011,(12):96-97
一传播定义概述"传播"是传播学的最基本概念,所以每个传播学研究者都须从对"传播"的认识、界定登堂入室,走进传播学的学术领域。然而,不同的传播学家,对"传播"都有各自的解释,每一种解释与界定都代表了学者们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学科领域。[1]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学者指出目前关于传播的定义已达百种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时代里,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其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媒介的作用,任何事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的影响。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传播媒介的作用与影响力更是如此,以至于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