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论坛和报纸评论的互补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年轻的网民可能从未读过报纸上的评论员文章,但却可能是某个论坛的常客;可能从未给报纸写过"读者来信",但却可能是网络论坛里极具号召力的"意见领袖"。今天,在新闻评论领域内,报纸仍毫无疑问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网络络言论也逐渐在其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网络论坛与报纸评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又该怎择实现和谐共生?这是业界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网络论坛与报纸评论的互补1、即时与及时、畅际欲言与权威导向的互补比起报纸评论,即时性是网络评论的一大优势,往往新闻事件一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网上就开始有人发表观点和看法,这就是网络评论的即时性。即时性的网络评论对报纸评论的补充显而易见。畅所欲言是网络论坛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许多言论,有思想,有见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都在论坛中得到了积极的讨论。有人把人民网"强国论坛"经常讨论的主题作了排名,排在前几位的是,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和腐败问题等。然而,网络论坛的到来,并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5,(9):24-24
以下是部分网友在本刊网站(www.qnjz.com)“传播评论”论坛就厚报问题的精彩发言。今后,本刊将继续在论坛上请大家围绕热点话题开展讨论,敬请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3.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  相似文献   

4.
网络论坛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超链接"等网络传播特点,主观上公众通过发表评论,实现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客观上评论通过人际、群体、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二次传播,有利于公众实现知情权,是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平台.网络论坛恪尽责任、追求公信,有助于媒介实现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人民日报》元旦改版,各部各版各栏目争奇斗艳,国际版上的《国际论坛》亦成为其中一枝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如同一面鲜亮的旗子,在国际版上光耀夺目。《国际论坛》令人刮目,首先是因为它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战役——从元旦改版伊始到4月10日为止的前100天,国际版就伊拉克危机和战争共发国际评论43篇之多。仅从布什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到4月10日美军占领巴格达这举世关注的23天里,《国际论坛》就连发21篇评论,有如道道探照灯光,将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了它的强光洞烛之下。比如,《加强核查力争和平》一文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我国的正…  相似文献   

6.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  相似文献   

7.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8.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2012年冬季达沃斯论坛历时5天,于1月29日落下帷幕.引入注目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时断时续的反思与检讨,终于在此次论坛上形成声势与浪潮,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媒体或派员实地采访,或集纳西方媒体的言论予以报道,同样形成了一个舆论热点.综观国内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都从纷繁复杂的论坛话题中总结、提炼出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反思资本主义制度”或进行“制度反思”.例如,新华网在1月27日发自达沃斯的电讯中写道:“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光明日报在1月30日题为《达沃斯为资本主义制度看病》的评论中指出:在全球华人欢度春节的喜庆日子里,西方强国忧心忡忡地“会诊”资本主义弊病.评论还指出,“西方主流社会终于开始直面资本主义的‘病人身份’,承认‘不可一世的资本主义’眼下在政治和经济两条战线上都陷入了‘看不到尽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毕芳  胡芳 《新闻前哨》2012,(7):46-46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独家新闻似乎越来越难出现,与其相对应的是新闻评论则更容易成为独家。由于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呈现出混乱无序、同质化严重等特点。论坛作为网络互动平台之一,也成为新闻评论繁荣的场所。那么,怎样在论坛上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笔者觉得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新闻评论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12.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评论员文章。但与评论员文章相比,它的选题范围更为广阔,风格也比较生动活泼一些,作者面要宽得多,主要是群众来稿。它为在评论  相似文献   

13.
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向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提出了挑战,也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新型技术平台。新闻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用网络的BBS功能,创立了一种新的言论形式——网络媒体论坛。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即“人民网”)开设国内新闻媒体网站第一个电子论坛;此后一些主流网络媒体也开设了论坛。由于承载媒介的差异,网络媒体论坛和传统评论具有极大的差异,前者既是对传统评论的挑战,在更重要意义上,也是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张怡 《新闻实践》2006,(1):58-58
去年7月到9月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评论。这组评论主题重大,但读来却让人觉得亲切动人、充实有味,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可读性。本文以这组评论文章为例, 谈谈党报网络评论的可读性。一、化大主题为小话题,多篇幅、多角度,提升可读性党报评论的主题通常比较重大。重大主题容易让人产生沉闷感,影响阅读兴趣。“人民论坛”的这组评论,将大主题化为较小的话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评论广义上包括网络新闻评论、新闻跟帖、论坛贴文等等。狭义的网络评论则特指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原创的、首发的、具有网络特点的评论作品。本文所论述的网络评论特指后者。  相似文献   

16.
王勃 《东南传播》2011,(11):37-40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博的横空出世,在Web3.0语境下,网络评论的形式与传播效果均发生深刻变化,过往以留言板跟帖、网络论坛评论与博客评论为主导的网络评论格局受到相当程度冲击。依托微博个性化、迅捷化、多载体的传播特色,微博评论的特点分析、传播效果分析以及与传统网络评论的关系问题被学界与业界给予更多关注,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17.
党报评论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媒体评论非常活跃.报纸评论专栏,网站评论板块、论坛、博客等,各种评论观点层出不穷.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报评论"领军"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从主流媒体评论的影响力看,党报评论还存在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的特点.相比而言,《人民日报》评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强的优势更为突出,而人民网的群众性和传播力优势更加明显,这为两者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性.《人民日报》评论追求线上与线下统一的过程,也是线上和线下优势互补、协调、配合、融合的过程. 一、《人民日报》评论追求线上与线下统一的迫切需求 新世纪以来,新闻网站在现代传播体系中从配角蜕变为主角之一,从边缘媒体成长为主流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我国网络媒体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重点新闻网站)和私有制(民营网站)并存.网上信息服务提供者有新闻网站、论坛、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互联网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准风月谈>从题材选择上看,旁敲侧击,从风月中谈出风云.其新闻评论,突出地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单篇评论兼具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系列评论则体现为严密的连续性,整体上体现出"关注民生"的评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