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谣盐"属于同类流言的再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3月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碘盐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的循环再现.就具体的抢盐事件来说,是谣言,但流言≠谣言.英文原词"rumor"翻译为中文"谣言"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3.
轰动世界的事件未必每天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渲染,便可产生轰动效应.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2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日本9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1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10,(7):12-12
2月21日凌晨,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灯火通明,一则“近日有地震”的谣言令人们有家不敢回,滞留街头等待地震发生。与山西接壤的河北省部分县市也受到传言波及。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2011-2012年北京地区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现实谣言的内容特征与活跃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各类人群,无论是辟谣前还是辟谣后得知谣言,内容特征总能成为谣言知晓率的显著预测因子.不同于以往个体归因研究方法,本文首次使用谣言内容归因研究方法收集数据,不仅获得了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的谣言活跃度预测模型,而且还发现了四种谣言类型及其活跃水平.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谣言,是突发事件媒体报道中常常要面临的话题。随着当下传播技术的变革,新媒体不断涌现,一条社区消息、一则短信都有可能成为谣言,这也给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制造了更多的障碍,谣言的控制也日益复杂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是媒体进行转型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归纳和总结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发生和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抽象出几种具有不同特点和路径的谣言发生及传播模式,以期为研究谣言消解策略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2014年早些时候的"蕨菜致癌",到"辣条致命"传闻,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一直都是谣言高发区。在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据8条;而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谣言"分析报告》中,食品安全类谣言占了三成。一些谣言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播者一层一层的"扩音"有关。面对一则耸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但作为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  相似文献   

12.
回眸前的笑话 这起轰动上海滩、轰动全国,乃至为邻国日本也震惊的大案,10年后有过一则“笑话”。当时,不知哪来的传言.说法院杀错了人。这个人就是1988年因杀害日本旅客小林康二被处死刑的朱文博。我听了后,冷不丁一怔。错杀还了得?何况,这是一起家喻户晓的大案,影响之广之深之大,都是难以收拾的。当时,我真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16日,谣言盛传日本核泄漏将扩散到国内,补碘可以防止核辐射,而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产的海盐不安全.谣言最终导致食盐抢购发生.3月16日下午,临沂市民开始大量购买食盐,有的市民一次买回二三十箱食盐,盐业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17日,市区内的商场、超市的食盐架已空空如也.  相似文献   

14.
谣言研究领域认为,记忆是谣言发生和传播的认知因素和动力之一,理论上存在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两种角度的探索。前者以谣言心理学为代表,从个体记忆入手解释谣言的社会传播,注重揭示谣言现时态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后者将集体记忆视为谣言发生的社会认知动力,增加了传播的历时性因素,是一种时空并重的视角,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荣格1959年提出的谣言-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勒莫1999年提出的谣言昆虫变态理论是集体记忆研究路径的代表性研究。2005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的谣言研究。未来的谣言研究应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之长处,与集体记忆领域发生深层次的融合,以阐明记忆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曾经困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一则谣言说开去,对网民们非但没有批评造谣者,反而就谣言涉及的内容跟帖热议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人们的是非感越来越模糊,对菩恶的判断越来越缺乏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新异性信息,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这种人际传播的舆论形式与人们的心理有着密切联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我国境内大量流言泛起,引起了民众不必要的恐惧和不安,进而在南部沿海、甚至一些内陆城市引发了“抢盐”风潮.本文分析了此次“抢盐”风波中谣言产生传播的过程和心理机制,以求抑制谣言.  相似文献   

17.
张慧 《今传媒》2016,(7):38-40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写于1990年,作者是著名美国中国学家孔飞力先生.此书通过对1768年最初发生在江南地区、而后逐渐蔓延到全国大范围地区的“叫魂”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了“叫魂”背后的社会乱象,最后落脚在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的演变以及权力体系的运作上.本文旨在从百姓、官僚和皇帝三个层面来揭示乾隆盛世下的真实面目,以叫魂案为线索揭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社会真实情况;并进一步对“叫魂”案中谣言的传播进行重点的研究,运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所提出的“谣言公式”(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对叫魂谣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叫魂谣言背后的心理传播机制和社会机制等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晓 《青年记者》2016,(9):84-85
美国汉学家孔飞立教授所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以下简称“《叫魂》”)一书,描述了当时中国的这样一个场景: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从早春到晚秋,一种被称作“叫魂”的妖术在中国掀起狂潮,弥漫清王朝12个省,直抵京师.折腾到年底,牺牲了数条无辜性命及丢掉很多乌纱帽之后,案情终于真相大白:所谓的妖术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闹剧,起源就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家庭纠纷.一个普通的谣言何以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恐慌?这谣言的背后又反映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以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为背景,梳理谣言从酝酿到衰退的整体面貌及其社会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对当下的谣言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到2012年发生在国内的16件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在此基础上展开谣言的人物关系分析.首先,谣言中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干部、警察、学生和农民工等,谣言利用各种手段虚构了很多子虚乌有的人物.其次,从人物所属群体看,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个是以警察、干部和富商为代表的强势群体;一个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竞争和对立,具有社会心理机制的“替罪羊”效应.再次,根据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谣言中人物的对立体现为角色差异、身份对抗和伦理上的善恶对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缘由,论速了灾难谣言传播的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