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亦采撷西方文化,积极探寻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对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钱穆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景的强烈的忧苦情怀和文化悲情。对钱穆文化民族主义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先探讨了荣格和艾森克关于性格类型的研究,明确了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征的行为反应方式;其次探讨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人格类型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加强教育和教学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坛,钱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占有重要一席。他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阐发这一史观的同时,对文化内涵、治史方法等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还从不同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进行解释,他的这种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历史文化的理念,对于后世学者的理论借鉴价值和治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钱穆秉承文化民族主义的理念,吸收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借鉴西方教育模式,主张知识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应同时兼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欲以时代精神灌注文化精神,培养能承担建设国家、复兴民族责任的人才。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对于提倡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和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著名学者钱穆的著作为中心,考察钱穆对中国历代政学关系的看法。钱穆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社会自由教育的传统,历代政府对于民间私办教育多半采取优容态度。学术领导政治,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特色;学人的统治,从汉代以来形成中国政治的独特格局。在政和学的密切联系中,"道统尊于政统"、"师统尊于君统",又是宋明以来儒者的主张。立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钱穆反对近代中国政府干预教育,呼吁应当给予教育独立自主的空间。钱穆的论述,显示出近代中国盛行一时的教育独立主张,不止是欧美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有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钱穆、余英时师生二人都是史学界的翘楚,他们都以治中国思想文化史而驰名学界。本文以中西文化观为视角,通过对师生二人中西文化观的比较来探求他们之间学术传承的轨迹,再现师生二人薪火相传各领风骚的学术佳话。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即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界定,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见解,对中西文化的栽体——知识分子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钱穆当过10年农村小学教师,却积累下厚实的文化资本。钱穆的成长经历给农村教师的启示:要有自我成长的生命自觉与信念;打造"学习共同体";选准目标,用心一处;把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有形的"社会形态资本"。  相似文献   

11.
徐亭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116-119
通过对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考察,认为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是以探索人的心性灵魂奥秘为目标.途径是不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通过大量具体文化元素的阐释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钱钟书优越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使他取得的相应成就非同凡响,和新儒家哲学的大师相比,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意义,对未来的文化创新将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中国文化的出路两大问题对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进行了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3.
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文化,是一种活动文化,也是一种关系文化,它成为文化哲学规范和反思的基本内容之一.文化哲学对教学文化的规范功能体现在:它的时代精神规范教学文化的价值转换,它的宽容兼纳的品性规范教学文化趋向多元开放,它的中性思维方式规范教学文化的"和合"智慧.文化哲学与教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建构的,一方面文化哲学成为教学文化发展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又成为教学文化追求的理论旨归,在文化哲学的导引下,教学文化凝练出教学文化哲学,成为教学文化的精神内核,指导着教学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死亡文化哲学,是指从哲学角度研究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即用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在死亡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从文化哲学的独特角度出发,重新阐述庄子死亡文化哲学,进而对旷达玄深而又独具灵性的庄子死亡文化作现代哲学诠释,窥视其死亡文化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科学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脉搏,创立了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党为了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三次大批判运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文化是社会统一体的重要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建设;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体育卫生事业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繁荣文学艺术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置于战略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努力抓住这个“根本”;“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的基本方针,它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发展文化的民主精神,必须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伟大复兴通过什么道路来实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和平崛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取向,用以诠释未来中国的角色定位,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实力的有力保证,更需要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先进文化的强力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从根本意义上说,应是中华文化的现代觉醒。  相似文献   

18.
生态哲学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哲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知识谱系等方面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结构;它重新确认了文化产生的生态学源头,并为构建优良的文化生态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它改善了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借此确立了人与自然的新型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