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实施取向是课程实施面临的首要问题。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从课程实施取向的角度加以探讨。受技术取向的影响,当前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着重设计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轻整体、重能力轻意愿的局限。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着眼于学校文化的整体更新,其在内在假定上与校本课程具有一致性,并对校本课程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取向下的校本课程实施,要以学校文化更新为根本追求,以实施主体关心为内在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我国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调查与研究,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取向褊狭、课程内容脱离少数民族儿童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过程简单化、课程评价缺乏文化检视等问题。构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三个维度架构课程目标体系;重视民族幼儿生活世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避免单一的评价观.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其取向主要有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缔造取向三种类型。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蕴涵着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它秉持人本主义的经验课程观,强调对实施主体的人文关怀,关注“实然”的课程问题,主张对话与合作的主体交往方式。课程实施走向缔造取向,从学校内部来看,需要重建学校的价值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实验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关于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这项研究需要以新课改五年的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出发点,需要围绕课程实施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基本方法来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侧重从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落差、内容与形式以及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若干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对新课改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淑媛 《教育导刊》2006,(12):19-22
本文以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践为基础,以解决新课改的问题为出发点,围绕课程实施研究的主要范畴,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侧重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落差”现象、内容形式以及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创生取向成为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教师创生取向课程实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教师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涵义、价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教师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  相似文献   

9.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课程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是转变办学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课程文化是课程各要素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体现,是分析课程建设现实状况的理论视角。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文化主要表现为:专家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科取向的课程内容、忠实-传递取向的课程实施和分数-结果取向的课程评价,这样的课程文化特征既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映,更是将来重建大学课程体系的动力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课程正在经历着全面的变革。英国现有的ICT课程受到质疑与批判,被认为是呆板和不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英国中小学ICT课程变革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办公软件为主的ICT课程内容,重新厘清ICT课程所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素养等组成部分,强调计算机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只是信息技术使用者,更应该进一步成为信息技术创造者。英国中小学ICT课程所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更新、产业参与以及研究先行等特点对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造成课改举措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改革偏差等实践困境。文章指出,课改的成功实施需要一种理性文化精神。然而,文化转型中的理性启蒙却非常困难,需要从推广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区分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管理、建立新的教学奖惩制度等方面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4.
课程实施与课程文化之间密切联系,学校的课程实施应该关注和研究文化背景问题.多元文化、网络文化、文化走向的失衡和畸形以及心灵文化世界的缺失等,都会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学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寻找对策,应该以"和合"、"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等思想来分析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香港《资讯及通信技术课程及评估指引》与中国内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及课程实施情况,对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与香港高中ICT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课程地位、教学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我国内地高中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项目课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开发技术且理论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实施问题提上了研究的日程,本研究拟以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实施资源为载体来研究项目课程实施过程管理,为后续深入的课程实施问题研究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政策有无文化抵制是课程政策是否有价值的前提.如果一项课程政策没有任何文化抵制发生,这项课程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果课程政策存在文化抵制,全面研究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辩证看待及有效克服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并努力完成对课程实践的文化重建便成为课程变革中的重要任务.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在课程研究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全面把握其现实状况,完成其理论建构,深刻反思其方法论,是当前课程政策文化抵制研究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三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在新的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