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和位育"是儒学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认识论和行动哲学,其内涵是尊"中"为天理,以"和"而达道,最终实现天下万物各安其位,生长化育。当代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以简单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导致教师教育课程的"偏差与失衡",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把"中和位育"作为一种批判现状、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思维方法,明确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运用"渐进取向"的方法论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和合创生。  相似文献   

2.
科学构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改革教师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文章以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实施途径等方面对重庆师大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实践取向相关分析,并对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进行了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较高,但成效并不显著,课程价值取向的混乱模糊和摇摆不定是问题根源.教师教育课程不但存在着单一化、模式化、理论化、保守性等特点,面临诸多来自现实需求的挑战,而且在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分科主义与师范特色、理念取向与技术取向、生成取向与塑造取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价值追求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立足发展、实现整合、走向实践、融入人文.  相似文献   

4.
"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主导取向之一,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也应秉持"实践取向"。由于学术传统的因袭以及高校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还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偏离教师专业的实践指向、课程知识与教师专业实践需求错位、课程实施忽视师范生实践素质培养等"实践迷失"现象。以实践为导向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进行一番"实践化"改造,使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师专业"的实践逻辑,课程知识更能回应教师专业实践的需求,课程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元素"和实践路径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韦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42-146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师资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从学术理性取向和艺术取向转型为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构想为:重建"一主两翼"、"基础+特长"的课程体系。以实用性为主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课程化。在课程实施中,建构"U-S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建构"实践取向"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取向的基础;教育情境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教师教育课程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从明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的参与、体验与反思,课程评价以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为中心,与中小学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7.
当前,发达国家几乎都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不仅取代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而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国家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制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以高效实用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实习,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品牌建设。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在宏观上,教师教育应由国家主导,统筹规划;在中观上,教师教育应建立"实践取向"的课程门类,把教师的在职学习纳入终身学习体系;在微观上,教师教育应建立高校与中小学联合体,形成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使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进行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具有其自身特点,其课程目标兼顾"厚基础"和"实基础",课程结构具有学科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课程模式体现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应要更好体现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对教师培养的需求,黄冈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代表,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通过采用教育"临床"理念,确立基于实践取向的培养目标,强调乐教施教的选拔机制,设置"四段"教育"临床"实践课程以及构建"四阶段"梯度递进的"四能力"评价体系等措施,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为职前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具体方向。我校在教育课程形式体系建构的理念与背景下,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实践导向,建构了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类共15种小类的课程结构体系,独立设置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设有教育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三个子模块,共有7类教师教育课程,34个学分共同支撑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彻底打破了"二学一法"的"老三篇"。同时,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工程、组建"课程-团队"建设,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通过搭建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试验区、理科师范生示范项目的等综合改革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胡彩霞 《科教导刊》2020,(2):174-175
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与构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使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以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完善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育方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重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提升等几个方面融入现代学制制背景下"六双育人"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落实教育标准、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形成和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现实问题三方面论述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阐述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构建包括"学习者选课指导系统"、"教师资格分级认证系统"、"教育学科课程管理子系统"和"教师教育机构认证系统"在内的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并对教育学科课程提出分为国家课程和高校校本课程进行设置的设想。探讨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管理与运作。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人们在放弃原有课程观、重新建构课程观的基础上,对课程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高职课程有自己的改革方式,"一刀切"式的改革不适合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是社会经济需求,内在动力是脱离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满足不同需要。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当关注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施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机构之一的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必由之路,文章立足寻求突破语文教育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桎梏,提出了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技能、实践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以期为我国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8.
摆脱“边缘”:寻找高等学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课程体系、标准和运作过程都会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具有内禀性和潜在性,是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凸显本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利于文化创新。本土化对高等学校课程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课程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处境的变革中,必须处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通过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寻求建构一种凸显本土文化又能赢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课程体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将构成一个四级课程体系,根据每一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可逐步完成各级课程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依据"领域——科目——模块"结构模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划分为学习领域、课程和教学模块三个结构层次,并相应地进行课程结构体系设计,可有效地扭转高等职业教育沿用多年的学科型课程结构体系,更有利于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以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为例,依据“宽、实、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实施以“课程综合化、教材活页型、教法多样性、懂会结合并强调会“为特点的“ZGY“课程体系,即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采取课程打包,自编教材,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引入国际质量保障管理体系元素、加强细节教育等措施,体现“宽、实、活“新技术和“能力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