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24-24
新华网7月14日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制约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高考仍然是必要的、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尤其是弱势群体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手段。高考改革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程,但也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他指出,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允许考生有微小的失误和差错,而创新精神恰恰是鼓励年轻人去尝试。现行高考制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难以发掘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如今虽不是“一篇文章定终身”的时代,但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关系到语文乃至整个高考的成败。从分值上看.作文分几乎接近生物一科的总分:从考试来讲,作文是个安全系数不大的板块.平时会写作文的学生高考不一定能得高分。作文的成败固然与老师的指导、考生平时的作艾功底、应考的技巧和心理有关.也与高考命题有  相似文献   

4.
论语     
长久以来,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以高考成绩排序作为录取基本依据。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但是并不十分科学。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查,而并非“一考定终身”。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教授在盘点2006年复旦大学高考录取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5.
这事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但我一想起来总感到欣慰。事情发生在1994的高考前夜,那天晚上我决定来个不眠之夜,守护在我班宿舍的走廊上,一是观察和安定学生考前的情绪;二是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睡个好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加第二天的高考。白天尽管我讲了如何保持平常心,正确地对待高考,如何丢掉包袱轻装上考场一大堆的道理。但是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多少人在此时此刻吃不香、睡不着;多少人由于心理素质欠佳而名落孙山。我也是从考场上走过来的人,深知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将近凌晨一点钟,有一个学生走出宿…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新高考给学生带来高考焦虑内容上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从"一考定终身"的焦虑转变为"一选定终身"的焦虑;学生在选择高考目标大学、确定学考和选考科目以及确定学考、选考科目考试时间时的"迷茫"给学生带来焦虑;在确定大学目标和"7选3"的选课以及学考、选考科目中,出现了多种"冲突",给学生带来焦虑;部分学生由于自己选错了选考科目或选择选考科目时没有考虑到高校相关的选考要求,最后都感到很"后悔",因此而感到焦虑。这些焦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应该积极探索解决学生高考新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开展高考制度改革,而改革的趋势均是向“一卷定终身”叫板,强调在招生时不能仅重视分数,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充分考虑。在中国“考试季”即将到来之时,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各国高考改革上——  相似文献   

8.
略论综合科目考试的含义与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有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不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唯一标准;二是要改革考试特别是高考的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在考试内容上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不能以一次高考定终身。在高考形式上,目前正在探讨两次高考和  相似文献   

9.
说到课改,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认为势在必行。因为靠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从形式上看固然比较公平,但在衡量学生真实水平上,在构建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上的确弊端多多。但老师们认为课改有几大难点:  相似文献   

10.
谢幼雪 《考试周刊》2011,(47):166-167
在中国现在的一考定终身制度下,高考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大事,因此高考复习十分重要,复习好了,也许考生就会超常发挥,一举中第。结合几年来的高考复习经验,我就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加以总结,希望对老师和考生有所帮助。进入第三轮复习后,许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普遍增加了焦虑感,感觉以往比较清晰的知识点变得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教育部:破除高考"一考定终身"教育部已于近期确定了高考改革方案,部分科目将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公开表示,未来五年要破除"一考定终身",将高考大棒对学生造成的重压"减"下来。培养人才的标准将更新为"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不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及因材施教。走在前  相似文献   

12.
综合评价招生是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多元录取方式的一种积极探索.相比传统高考而言,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于考生而言.机会更多. 多元录取提供新的升学路径 综合评价招生关注学习过程,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存在一考定终身、重知识轻能力等弊端的传统招生来说,在关键环节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综合评价招生实际录取过程中,高...  相似文献   

13.
张小武 《教育》2009,(8):27-27
高考改革的目标是破除“一考定终身”,增加春季高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尝试。虽然目前春季高考面临困境,但对它的出路,学生、家长、专家显现不尽一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时代,“一人一号”的“终身学籍号制度”,能够防止许多弊病,能够让一些常见性问题,比如防止高考移民等问题,甚至可以解决学校利用“虚假学生”骗取公用经费等问题。然而,“终身学籍号制度”最为关键的不是“一人一号”,而是要保障学生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梁哲 《广东教育》2006,(9):58-60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新高考必然与新课标互相呼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指出,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相比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二是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三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2007年高考会有什么变化?笔者认为对考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全面考查不会变,备考时一定要守住这个根本,同时在备考的目标、任务、视野、路径和策略上主动适应新高考、以下提出四个备考建议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江苏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方面与以往有了明显提高。高考的现实让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希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年轻教师,由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不够以及教学经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生素质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范崇正范崇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一、启发式教学迄今为止,中国的教育与升学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即所谓“高考一试定终身”的模式。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虽然也出现了其他若干层次的教学方式,但中考、高考...  相似文献   

18.
梁侠 《中国考试》2002,(10):47-49
高考试题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查,这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几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正确观念上做了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不尽如人意的是,每年在分析高考试卷时,都会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较多的、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正确处理基础和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立足于宏观,着手于细节所谓"宏观",是指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让学生学到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语文能力。而不应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考试,包括高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近两年的新课标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析,发现新课标高考物理实验题不仅设计上都有创新,而且非常注重对考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也是极其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