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事变后,各中间党派为调解国共关系、制止内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在舆论上同情共产党,指责国民党;在行动上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积极发挥中间党派的作用,并且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国民党顽固派愈加孤立,也使中间势力开始向左转。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3.
刊中刊     
本期由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办 本期顾问:孙燕京(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指导教师:李晓风(人大附中高级教师)主  编:孙靖国  副主编:何成刚 唐 燕本期编辑:朱文清  熊剑辉⊙读史明今关于近代国共关系的反思●孙靖国 成健(历史系96级)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史上中国政坛党派关系中最复杂、最基本、影响最大的党派关系。分析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合作与分裂是国共关系存在的两个基本状态,反反复复,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两次合作,共产党都是…  相似文献   

4.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中间党派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相似文献   

6.
刘世斌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9-31,67,68
[专题解读]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1937-1945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1946-1949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949-1979年,国共两党长期对立:1979年以后,国共关系缓和。  相似文献   

7.
1939年,中间党派人士提出了完政的重要提案,成立了由中间党派人士组成的宪政期成会,对《五五宪草》进行了修正,制定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完草)修正案》,以图对国民政府政治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张洪军  于之伟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111-119,F0003
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它所处的时代。通过对媒体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研究媒体本身,而且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存在于战后1946—1948年的《观察》。记录了战后中国的种种面相。成为我们建构战后中国历史图像的史料。《观察》对于战后中国的重大事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倾向。国共内战是战后中国的主题.双方的争夺始于东北。《观察》对此给予格外的关注。其中既有对战争进程的实况解说,又有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还有对双方得失的分析。《观察》所做的“观察”大都符合真实的事实,其分析与预测从整体来看也都准确。它与国共两党各自所属的媒体因为党派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宣传所不同。这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这种报道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超党派性。就在于它可以和国共双方所提供的资料相互印证。从而为我们建构当时的历史图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赵全 《重庆师专学报》2002,21(3):19-22,54
以两次国共合作为例,阐明党派合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恒定条件:第一,两党为实现自己的总目标都面临着一个消除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的任务;第二,这个共同的任务单靠任何一党的力量都是难于单独完成的。第一次国共合同国共都难于单独完成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都难于单独完成的共同任务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历史事实证明,在这一恒定条件下完成的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中国民族走向复兴和强盛,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一党训政与联合政府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并分别决定由国民党接收日占区,为此,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对比,从而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在此条件下,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相似文献   

12.
1939年中间党派的宪政提案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1942~1945年国共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40年代国共关系的发展线索。皖南事变后直到抗战结束之前,国共关系经历了由斗争到谈判的复杂过程。这中间包括两党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周恩来及林彪等人赴重庆谈判以及赫尔利来华调解国共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国民党当局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沿,指引着全民族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消极抗日,致使国家政治、经济更加腐败落后。中间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各党派是一次大检阅。它检阅了哪些党派代表人民,代表进步,哪个党派将最终赢得人民,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间势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对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共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他们又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调解矛盾,平息内争,沟通歧见,防止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对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间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政党的存在和深刻影响,首先在于其意识形态的代表性.在民国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较量表现为通过争取理论优势来取得政治优势,国共双方为了争取对中国革命的政治领导权,都积极地大规模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构建和宣传;国共之外的"第三种势力",为了发挥它们的政治效能,也高扬自由主义的旗帜,希冀通过设计社会政治改革方案,形成中国政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1,(13):8-9
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监督双方执行停战令的情况。中共代表团开赴北平,李克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多方不懈的努力,终于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阵营内部,国共双方都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各自对这一战略方针的理解和实施却不尽相同。国民党的持久战略表现为“持久  相似文献   

19.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掌握的深度及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析的深度及准确度上。笔者在教学与教研教改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抓关键词(包括词组)解析教材内容的方法。现以人教社2000年11月第2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必修本)的内容为例,说明如下:一、标题型关键词。如第一章标题“国共的十年对峙”。这里的“对峙”包含以下内容:1.国共两党及政权的对立斗争;2.国共双方军队“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斗争;3.国共双方所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与斗争。通过以上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  相似文献   

20.
1938—1939年是中国的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国共两党皆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当时的报刊对此多有报道。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在1939年达到高峰,但战绩式微,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江南从事游击战的新四军及游击队战绩辉煌,队伍日趋壮大,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护和欢迎。国共军队在江南游击战场的不同表现,既缘自国共双方对游击战的不同认识,也源于彼此相距悬殊的游击战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