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对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发展特征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各参与主体根据科技创新中心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文章基于特征功能、发展模式、演化路径等不同视角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在科技创新中心构成要素、要素的演化分析基础上,明确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利用上述分析框架对伦敦、东京、北京典型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进行研究,为正确判读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阶段以及参与主体实施精准、有效的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借用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智能交互性、系统动态开放性和创新绩效涌现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区域创新系统的AIITD演化模型,即集聚、互动、制度厚积和多样化,并探讨了其演化的创新资源配置、内控性以及适应性循环三种机制,以进一步解释区域创新的内在规律。最后,分析得出该模型的现实价值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将国家出台的科技特派员政策划分为逐步试点、示范推广、深入推进和全新发展四个阶段。研究发现,宏观和微观双动力及其相互作用是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构建由科技特派员、农户、产业化主体等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与农户增收之间因果关系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演化的最终目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已从专注技术推广的科技性政策演化为注重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综合性制度安排,搭建科技特派员与产业化主体等资源融合的农业科技服务协同平台将成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将中国科技特派员政策划分为逐步试点、示范推广、深入推进和全新发展4个阶段,研究发现:宏观和微观双动力及其相互作用是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构建由科技特派员、农户、产业化主体等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与农户增收之间因果关系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演化的最终目的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已从专注技术推广的科技性政策演化为注重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综合性制度安排,搭建科技特派员与产业化主体等资源融合的农业科技服务协同平台将成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正向交互促进的变迁历史,证明长期系统的科技立法变革能引领、建构、保障和跟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的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的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与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机制的回声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静态博弈分析主体互动作用,并运用涌现模型分析系统涌现机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是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其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并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交互学习,创新集群主体产生了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否真正实现合作创新取决于主体间竞争合作博弈的结果;涌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发展。涌现包括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的涌现,通过涌现创新集群产生新的更优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我国次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主体结构、合作过程和体系演化的复杂性,并分别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探索科技金融对接途径。设计多主体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主体间合作的收益分配、信息共享和风险管理机制,并提出有助于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演化的政策建议,以实现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推进次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科技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量化,以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区域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考察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作用,并分析区域吸收能力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单门槛效应,以及基于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双门槛效应;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中高水平的制度环境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效应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凤朝  徐茜 《科学学研究》2012,30(2):241-24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合作网络图谱,提炼网络结构演化的模式特征;通过合作“广度—强度”二维矩阵分析政策主体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并识别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核心主体在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生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网络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中,整体结构优化与主体功能提升相互促进,并呈现出同步演化特征;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具有体制改革推动和科技发展需求拉动的双重驱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建构生态系统性科技创新范式为目标反思国内科技立法历史与现状,为我国变革科技立法以促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提供启示。回溯科技创新范式与科技立法的历史变迁可知,与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相适应的科技立法具备创造并维护创新主体多样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性和创新环境开放协同性3个新功能;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国家,尤其是美国变革科技立法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历程,总结得出其以长期系统化的科技立法为根本保证、尽量创造并维护创新主体多样共生性、以市场为主导并以政府为补充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和全方位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环境等经验。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建构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并使其稳定良性地运行。为此,提出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此外,提出为解决“怎样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补...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体系研究视角下,整合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同时考虑国家制度与全球技术演化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强调过程的历史数据研究,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与制度环境互动及路径依赖的演化轨迹,呈现创新体系中复杂网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共同体是创新模式实践进化和创新理论体系动态演化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创新资源组织形态,打破各创新主体边界,深化多主体协同创新,改变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基本结构及运行逻辑,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概念出发,分析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特征,基于多螺旋理论从主体层、行为层、功能层、目标层4个层面构建了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创新经历了从1.0封闭式创新到2.0开放式创新再到3.0创新生态系统3个阶段.我国在创新1.0阶段与创新2.0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技术追赶,当前所处的创新3.0阶段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阶段.结合创新3.0阶段科技创新的新特征,基于创新3.0阶段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应加强创新主体间合作互动、加快...  相似文献   

18.
李应博 《科学学研究》2008,26(3):645-651
 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对国际视野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提出了“有效制度安排下的协调互动方式”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资源平台、制度环境、机制政策和技术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结合公共物品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市场化模式,并以生物学Lotka-Volterra模型作为全新的视角对平台的构建主体关系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揭示了公共科技平台运行机制,这对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有效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风险投资制度和以科技园及孵化器为特征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制度成为新经济两大核心制度创新。2002年,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提出:“形成一些规模企业 构造两个运作平台”;“以华工创投为主体的项目筛选、孵化运作平台”;“以华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项目培育、资产运作平台”;旨在形成一种集技术转化、资本运作、项目经营等多项功能在内的可持续有效转化的——“华中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