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格。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感染力。为达此目的,喻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选择了一个成功的喻体,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比喻。鉴此,本文拟对影响比喻喻体选择的因素作出初步的探讨。第一,喻作的选择必受作者语言的主体风格的影响这一点,文学作品尤为明显。语言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运用语言的个性特点。比喻点缀于作品中,亦打上作者鲜明的语言个性的印记。如唐代诗人李贺被人称为“诗鬼”,他用词生涩,想象奇特。因而他在诗中所…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语用的效果。创造语言幽默方法很多,比喻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比喻都能产生幽默。只有能够使人产生超常规不协调感的比喻,才能够产生幽默。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这方面的典范,总括它用比喻创造幽默的方法主要有:高贵低俗化、庄重油滑化、严肃轻松化、丑陋美好化、缺陷强大化。  相似文献   

4.
夏郁芹 《文教资料》2011,(29):23-25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遗产的总汇,其语言的奥妙.以比喻的运用最为突出,这些比喻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以现代人对它的理解和研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圣经》中的比喻现象,以促进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诗歌以其意境吸引读者。诗人创作时大胆创新,使用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承载的意象前景化,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使读者了解其思想。本文运用文体学中前景化理论,从反复,语音格律和比喻三方面分析了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语言使用及其产生的前景化效果,探寻语言与诗人思想之间的联系,已达到对作品及其作者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徐萍 《文教资料》2011,(3):44-46
受传统形式主义语言观影响,隐喻局限于比喻的一种,这一观点反映在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实践中,更倾向于将其归入修辞学,因而并没有将其视为一项教学内容来认真考虑。Rosch革命性的范畴化理论和Lakoff体验哲学挑战了传统客观主义理论,为人类认知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诠释。作者认为,隐喻性思维通过身体经验的映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学习中的抽象概念,而范畴机制能用于解释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心智过程和基础,对理解不同文化中范畴特征具有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隐喻思维对启发式语言教学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主旨,通过描绘"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鸣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秋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调动了多项艺术手法,例如比喻、对比、排比,采用了多种句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学习目标】一、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对比""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二、揣摩本文的语言,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  相似文献   

9.
博喻,也称“联贯比”,就是多种比喻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表现被描写对象,增加其形象性,也增加欣赏者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喻。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体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相似文献   

10.
读罢《中小学电教》杂志2003年第2期钮烨烨的《将“比喻”带入信息技术教学》一文后,很赞同作者的做法,将比喻带入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好办法,现将我的看法和做法简述如下: 对于初学者来说,计算机中的一些知识、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准确、完整地讲述这些道理,又超出了初中生知识范围。这些知识、概念又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利用比喻,往往能化难为易,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1.
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所谓的死比喻放在比喻词汇化的范畴中进行研究。首先在初步考察了死比喻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双层结构语义模式的假设 ,然后分四个阶段 (即词语化阶段、有标记实用阶段、标记脱落阶段以及语义泛化阶段 )论证这一结构模式的最后形成 ,也就是比喻词汇化的完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们使用语言有一定的习惯和心理定式,比喻手法的运用也不例外。人们设喻的常规心理定式是以美喻美,以丑喻丑,而老舍作品中常利用本体喻体的美丑错位来构成比喻,使本体喻体之间由于强烈反差而形成不协调,让人感到矛盾可笑,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化高贵为低贱。有些事物(本体)本来是崇高尊贵的,而作者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语言中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比喻可以使讲话、文章具体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世界上几乎各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比喻。古希腊人常用天神比喻快乐逍遥,阿拉伯人常用风暴比喻灾难,非洲人常用橄榄树枝比喻和平,墨西哥人则常用仙人掌比喻独立。至于世界各个民族用太阳比喻美丽,用火焰比喻激情,更是屡见不鲜。 比喻不同于一般的陈述,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Pictorial Language)。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即对某些有共同特点事物的联想。“比喻辞格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如果把中国人常用的比喻和英国人常用的比喻作一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大象比喻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新潮小说中比喻的新变归根结底出自于作家文学观,语言观的转变,比喻的创新是其副产品,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文学创作由重客观再现转向重主观表现和作家语言本体意识的确立。新潮小说的比喻呈现出这样四个新特点:1、喻体增大独立性。2、相似点趋于虚化和弱化。3、比喻的主观化,感觉化与虚化,4、比喻的变形,怪诞与刺激。  相似文献   

15.
<正>备课初期:乱花渐欲迷人眼大连会议抽签确定教学比赛的内容后,我们就对《匆匆》一课做了仔细的研读,越读越觉得意味隽永。文章中,作者精到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写作手法,以诗化的语言,让人仿佛  相似文献   

16.
人靠衣裳马靠鞍。优美的语言,好比人的漂亮衣裳,赏心悦目。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青睐,没有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精彩语言是不行的。好的语言,如饮醇酒,如品香茗,如沐春风,使人内心愉悦,通体舒畅。因此,在近年的中考中,优美的语言也就成了作文得高分的亮点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语言靓起来呢?以下几招可供你一试。一、巧作比喻比喻,使语言具有形象美。比喻最大的好处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让所写人或物可感、可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有位同学在《成功的基石》中写道:“倘若成功是远方的彼岸,诚信就是托载你的船舶;倘若成功是珠…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 ,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中常用到它。提及它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使文章语言生动 ,形象具体。但如果细细品味 ,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略有差异。下面分别谈谈比喻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中的作用。一、比喻描写 ,生动优美在记叙性文章中 ,作者常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如《海滨仲夏夜》一文。文中写霞光、灯光、月亮都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用“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比喻映照在浪峰上又红又亮的霞光 ,“火焰”显示了霞光的色彩和亮光 ,“燃烧着的火焰”则突出了它的动感 ,显示出这是一幅动…  相似文献   

18.
英国人在交谈和写作中喜欢使用比喻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而这种比喻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式已经固定了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用一种事  相似文献   

19.
交际意图是说话人在交际行为中所要实现的目的,它影响和制约着说话人对语言形式的选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时会故意打破言语常规,造成前景化。前景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者对非常规形式背后的隐含意义的探求过程正是作者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前景化语言结构可将读者认知活动有效地引向对作者交际意图的破解。  相似文献   

20.
从比喻的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四,从比喻所反映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变化看制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后简略涉及物质文化对比喻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