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 《北京档案》2023,(4):61-62
<正>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机构,由北洋政府官员,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创立。学社广纳贤才,整理了大量有关建筑的古代书籍,通过实地调查测绘等方法,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建筑自辽至清千余年来的演变历史,同时,学社广泛参与各种文物建筑的修缮和复建工程,是中国建筑史学与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建筑学术界的一座圣殿。北京市档案馆藏的中国营造学社的相关档案,可对学社的历史细节提供些许印证。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11,(4):M0002-M0002
陈从周,浙江省杭州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早年曾从张大干学画,又从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朱桂辛学习中国建筑学。擅长文、史,工诗词、绘画,能把诤隋、画意和园林三者结合起来,更晓新的审美见解。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13、<紫江朱氏家乘>`<紫江朱氏家乘>共6册,为近代古建筑学家朱启钤纂修,形成于1935年,记载了从康熙九年(1670)到1935年朱氏家族的历史情况.1987年,由朱启钤之子朱海北捐赠进馆.  相似文献   

4.
孔庙藏书楼--奎文阁考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孔子的庙宇,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十七亭等.历来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上唯一的孤例".曲阜孔庙又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同文门内,一座高阁拔地而起,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也是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的藏书楼--奎文阁.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20年代,梁思成在国外求学期间,有一天惊喜地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给他的一本书《营造法式》。该书作李诫,字仲明,宋代命官,司职监管公共建筑的建造和修复。此书手稿最初是梁启超的同时代人朱启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南京江苏省立图书馆找到的,朱于1915年曾任内政部长,负责修缮北京故宫,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知识,且研究兴趣不减,《营造法式》手稿就是他退休后找到的,并将它重印。梁启超寄给梁恩成的便是初印本。朱还由此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旨在“破译”中国建筑学的“秘密”。1930年,梁思成从国外学建筑归来,也加盟中国营造学社,并任“法式部”主任,同样钟情于建筑化的他的妻子林徽因任“校理”,这对伉俪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6.
林克明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他主张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紧密结合,投入极大精力为新中国培养建筑设计人才,为中国建筑领域赶超西方、真正实现现代化起到了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7.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及建筑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建筑设计事业,并有着四五百万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良镛毕生追求的,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中国火热的城市化建设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吴良镛。2月14日,国家把最高科技奖颁给这位建筑学家,显得别有深意贝聿铭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认识吴良镛。"可是恰恰在近二三十年大兴土木的建设中,中国人自己却越来越不"认识吴良镛":作为建筑学家,吴良镛的代表作不是机场、剧院、体育场馆这些拔地而起的宏大建筑,而是一小截翻新改造的胡同。作为城市规划学家,他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座城市、  相似文献   

9.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教育家. 梁思成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始人.1931年至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开始广泛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校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末,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北平.梁思成因忧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一天晚上,张奚若先生带着两名解放军来到清华园梁的住所,为攻占北平城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的和平谈判失败,不得不攻城时,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他惊诧万分.他在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产党接近了.他们为解放军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从此他坚信无疑,"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依赖,值得拥护."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建筑师的眼界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保留北京城墙,改造为环城公园绿带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北京市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方案,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新中国刚成立,梁思成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精神,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理 《北京档案》2011,(12):51-53
朱启钤(1872 1964年),贵州开阳人,字桂辛,清光绪举人,晚年号蠖公,人称桂老,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卒于北京.1930年创立国内第一所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专家.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的"高冀生钢笔建筑速写画展"开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家高冀生,我馆馆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吕章申,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等出席开幕仪式。我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仪式。  相似文献   

12.
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及中国学术的总体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顾廷龙先生诞辰101周年”,于2005年11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是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会员鼎力支持下召开的2005年度中国古文献学界的一次学术盛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的众多大学、图书馆、出版社的60余位古文献学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文献学及中国学术的宏观与个案研究、20世纪中国古文献学发展历程、海外中国古文献收藏,以及顾廷龙先生的古文献学成就和贡献等议题,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充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不是建筑学家,但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包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因此,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付出了很多心血。  相似文献   

14.
卢毓骏是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学家,他早年留学法国,在法国从事建筑学研究多年。归国后,他参与、负责了南京多个重要市政建筑建造工作,被人们称为"建造了大半个南京的人",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重用。  相似文献   

15.
生命跨越一个世纪的建筑大师庄俊,其建筑设计艺术至今仍为世所铭记。作为我国第一个海外科班出身的建筑学家,他建立了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人控制的建筑事务所,创办了第一个建筑行业协会,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飞翔的猜想     
最近,一位叫苏三的文化学者发现惊人之言: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文明,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转载”文明,它的真正源头在中东。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而古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这一惊世骇欲论调已经引起了业界“地震”。  相似文献   

17.
<正>昆明龙泉镇号称"中国35位院士的第二故乡",这是因为在抗战的8年里,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居于昆明城内的西南联大教授不得不疏散至城郊的龙头村、司家营等处。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小小的龙泉镇先后生活、工作过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梁思永、李方桂、董作宾、吴定良、丁声树等35位院士。老舍、冯友兰也在此居住,中国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也  相似文献   

18.
1959年1月8日,已是58岁的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说:"我生命中的第二个青春开始了." 梁思成,近代中国主张维新变法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长子,原籍广东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童年是与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父亲一同在日本度过的.  相似文献   

19.
陈璐 《兰台世界》2012,(13):16-17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毕生致力于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教育和保护事业,在我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伟大贡献。一、身体力行的建筑研究者梁思成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梁启超的儿子,自童年时代,受父亲影响和督促,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阐释“数术”文化的新探索──《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评价马天云这是我国第一部对古谶言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前此,学界也有人曾对古谶言加以探讨和论述,但均是在论述两汉谶纬思潮和古纬书时连类而及,而并非对古谶言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