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学生日志,不仅是成就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有效工具,且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作为质性研究的学生日志与我国传统的日志如班务日志在理念和功用上是不同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加以区分,以在教学中运用好学生日志。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呼唤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在从事质的研究时,在教学中引入学生日志法,不仅成就了教师作为研究者,且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日志通常聚焦于特殊事件。林德希.米勒(Lindsaymiller)认为学生日志是对已经发生的一事件的记载(holly1984)及发自内心的对一些重要事件的倾诉(hettich,1976:60)。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s.d.)认为学生的学习日志是学生学习经历的一种经常性的总结,是学生们用自己的词汇对记录下来的体验作的一种整理。本文探讨的日志既指学生记载的关于学习的日志也包含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有效又易于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引导性日志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关注被研究者的内心的情感,被研究者可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通过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新兴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者获得了第一手可靠的资料。引导性日志正是在质性研究的背景下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新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关于引导性日志的结构、有效策略以及实施过程,为引导性日志在国内本土化的教育实践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借鉴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效又便于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引导性日志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是以关注被研究者的内心情感为出发,在研究者的引导下通过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新兴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资料。本文在借鉴国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关于引导性日志的模式建构及其开发应用的策略,为引导性日志在国内本土化的教育实践开发和应用中提供理论借鉴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日志(log)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所观所感的记录,它展现了研究者思想感情的斗争、冲突及这些斗争、冲突如何使收集的数据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反映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以及本人的影响。质的研究因其神奇的魅力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展了持续一年的实践探索。基于初期调查发现的学生学习习惯问题,研究者制定并实施了引导倾听、指导视听策略、增强激励手段以及邀请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等行动方案,并采用记录教学日志和访谈学生等方式收集了质性数据,以此评价行动研究的效果并进一步做出调整。通过参与本次行动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教育质性研究是研究者个人高度参与的研究形式。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研究报告的文本撰写,都是研究者个人因素参与的结果。教育质性研究的这些特性凸显了研究者个人身份的重要性.走向个人身份的自觉乃是质性研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选题是教育质性研究的难点,难于不知从何而起。研究者可以从教育现象入手,依靠研究者本身作为方法,遵循现象·话题·问题的序列交叉回旋,构建立体的漏斗状选题思路,逐步统一研究者的教育信念,拟定研究范式,筛选理论基础,最终聚焦研究问题,确定选题。研究者可以通过撰写教育自传、开展集体审议、运用扎根理论以及实质理论观照等策略,提炼、设计教育质性研究的选题。  相似文献   

9.
1质性研究方法的界定 教育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0.
质性研究是一种"实践"的活动。质性研究的教学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质性研究"。初学者要先将自己投身于对未知现象的探索之中,先获得切身的经历和经验;教师在要求学生"跟我来"的同时,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经验的机会,与学生共同实验,并坦露自己的思考步骤和困惑,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镜道",引发学生的自我学习。  相似文献   

11.
沈永辉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54-60,77
2015-2017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质性取向突出.根据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方式的不同,质性研究范式的教育政策研究具体使用了个案研究、民族志、话语分析、扎根理论与解释主义以及后质性研究方法.从这些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政策,即存在于文本之外、活动于主体之间、无法脱离现实实践世界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经常交织在一起,研究者如何从宽泛的研究现象入手最终发展出理论来,这是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的过程.本文以一个真实的项目研究为例,分述如何运用修正的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展开整个质性研究过程,并从抽样策略、理论修正、反例使用、理论建构、整体思路等方面比较两种路径的异同、适用性以及研究者可以采用的选择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个案追踪访谈分析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被研究者的经历,针对习得性无助、兴趣与动机、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质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在“质的行动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教育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和运用质性研究,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它指向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相关;它指向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即与当前研究的困境相关联;它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即关涉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它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即与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目的相关。其实,方法论选择的过程是研究者确立个人身份的过程,它形塑着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栋  叶婷 《教书育人》2011,(27):38-39
一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国内以前是译为定性研究。但在我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先生采用"文化主位"的方式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效度的甄别、思考和处理,通过对“效度威胁”的控制和避免来提高相对的“真实有效性”,然而质性研究交互建构的、自我解释的、情境描画的特点,使得研究结果的阐释很难真实地表述研究的现象。从多元效度的考虑出发,以质性研究初始选题作为“知识宣称”的可信和可能证实为中心,结合质性研究选题浮现的过程和选题蕴含的研究内容之间的融贯和研究路径的逻辑支持,能够实现知识论视角的效度考察。  相似文献   

18.
质性学生评价是以人本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从"质性研究"的视角关注学生评价.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与质性学生评价的特征,依据"评价标准"和"课程标准"选取评价内容,从课堂这个方面探索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使质性评价自然地融入化学学习中,为中学教师展开质性学生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世界以及与相关理论互动,逐步生成并不断完善概念框架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文章借助研究者自己一项有关师范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概念框架经由借鉴西方行动科学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礼"的观念,最后到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其演化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质性研究循环往复、逐步聚焦的动态生成特征,而且凸显了作为中国研究者的本土诉求。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探询过程中,研究者也一步步深入地逼近了研究现象的真实状态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20.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