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如何通过综合英语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涛 《内江科技》2009,30(7):166-166,95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怎么样培养发展高职学生德育素质在国内还是一个盲点。“先做人,后成才”这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高职学生,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无论从学生群体还是其个体特点,都是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摸索出一条适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素质的特色道路:而作为大学专业任课老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对于任职外语专业必修课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师来说,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2.
周锋凯 《科学大众》2013,(3):140-141
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展他们的智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具有优良品质。因此,中职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主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几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所谓隐性德育是把德育融合在高校工作人员良好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品质之中,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的环境中直接体验,潜移默化地获得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15)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注重使他们提升道德素质,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高校中的每门课程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并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发挥田径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琦 《科技风》2011,(16):229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种素质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核心。德育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潜在的红线,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学科所含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留痕迹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6.
宋风云 《今日科苑》2006,(6):I0016-I0016
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课标,新课改,新课程,理当有新环境,新教育,新德育。一、更新观念,坚持育人为本有意义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理念的引领,没有新的观念便没有新的方法。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坚持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张泽军 《科教文汇》2011,(29):75-76
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渗透德育应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把德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冯家元 《知识窗》2013,(16):73-73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德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教师用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师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采取合适的德育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秦萍 《科教文汇》2012,(35):22-23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个体与学校、与家庭以及与社会诸方面的冲突,而德育状况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之一,现代生活理念需要在中学师生心目中理性化,并力求科学发展.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的发展现状做一定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0.
小语新大纲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会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是授予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此外,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任何的课堂教学都不仅仅只是重视知识的传递,同时还要重视德育培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师也要将德育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笔者将在本文中谈谈笔者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和品德教育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个体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能正确对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最终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怎样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同等的进行发展呢?为了落实好以上问题,现结合本人在以往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共性也有他的个性。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个体之间的差异较正常学生更大。他们在听力损失、认知能力、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情感、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对小学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翠楠 《知识窗》2009,(7X):47-49
就业教育最需要带给学习者的是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技能。要不断地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面向就业的语文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要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与竞争的意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郑丹丹 《科教文汇》2020,(9):144-145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把握,更应该重视他们情感和态度的构建与发展;除了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果,还应该重视他们在学习阶段中的改变与进步。”老师恰当的评价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多元化强化学生的理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协助其了解自身、建立自信;适时且恰当的评价,能有效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推动个体尽可能地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的根本转变。新的评价体系更加富有人文性和发展性,强调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不再是简单的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横向评价,而是重点放在个体发展的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分等级排次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  相似文献   

18.
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德育活动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相对较低,思想不够成熟。这一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的长远发展,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我们要树立以具有不同禀赋的个体的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吸引学生,让他们乐于投入其中,就需要对课堂大胆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学生需求课程结构的创设,我们提出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充满思辨的学习历程,围绕有价值的话题,展开真实的对话,为学生全面发展积蓄丰富的动能。我们要对课型的不断探索,教师们还在不断前行,希望改变带给数学课堂新的活力;改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