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5,(4):57-63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家谱文献,构成了我国独具风格的谱牒文化体系。《龙氏迪光录》是龙氏族人自发组织修撰、版本独特、留传后世的文史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同自然和社会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形成和发展优秀的古代文化和高尚的民族道德的主要源泉。然而,中国古代教育在培植和传播古代文化、民族道德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谱牒之学在我国由来已久,与汉籍存世谱牒形成互补的是彝族谱牒,其内容极为丰富。时至今日在彝文古籍和口碑文献中仍保留着数量不等的氏族系谱、宗族族谱和名人家传,尤其是氏族系谱正可弥补中国谱牒之缺憾。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具有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而有待我们去珍视、去发掘、去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声乐曲堪称我国声乐作品之艺术瑰宝,其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艺术上独具风格。追忆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对其体裁及艺术风格的分析,形成对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基本认知。以中国古代声乐曲的审美理念、行腔韵味为视角,领略其艺术魅力,使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遵循中国古代声乐曲的教学原则。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分析,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一步探析中国古代声乐曲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以更好的推广、弘扬中华传统声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公平取才的"抡才大典",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但对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鲜有人做形象、简练而全面的概括。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以木制帆船、剑所比喻的科举制形象、生动、客观、全面、简洁地刻画出了科举制度发展的全貌。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笔者眼中的科举制度是一幅中国古代历史水墨画长卷,满卷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古代文化气质,渗透着中国古代历史之美,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谱牒类专著在古典目录中大部分时间归属于史部,虽其归属于史部,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其名称却一直在变化着。到了清代谱录类被划归于子部,其本身却不具有谱牒的基本内涵,真正的谱牒类专著反归于子部类书类。谱牒类专著本身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历史上士族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其本身的分类和类下所含书目的变化对研究士族在历史上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形成对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始祖,尧、舜等人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谱牒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谱牒学概述     
谱牒是记录以家族或宗族的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书籍,其体例大体仿效史书。它最初渊源于氏族社会按姓氏计算世系之中,正式产生则与宗法制度有关,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发展,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谱牒在今天有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历史、社会、民族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作用。应用谱牒时要谨防假冒,注意修纂年代,运用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知识鉴别真伪,考订谬误。  相似文献   

9.
谱牒是我国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文书,包括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家一族的历史。它同方志一样,是我国灿烂古文化的典籍之一,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史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当重视对谱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正是借助其完美的文学语言来表现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纯真之美和个性之美,已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相似文献   

11.
闽南族谱资料的重要价值:(1)补充正史和地方志之不足;(2)校勘史籍之误差;(3)解决历史之悬案,族谱资料的误差是由以下原因所造成:(1)由于战乱,谱牒散失,造成失误;(2)人们攀附历史人的心态致成差错;(3)地理因素制约造成失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音乐通史以"三通"(<通典·乐典>、<通志·乐略>和<文献通考·乐考>)为其代表."三通"以其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文本编撰体例,构筑起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自成一体的文本系统,在中国音乐文献编纂史上有其匠心独运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史传》篇专论史学,对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学功用、撰史原则、修史态度、著史方法和步骤等都有精辟见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文,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收集整理资料、记言记事、管理图籍档案、写作著述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丰富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论述史官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较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笔法是研究《春秋》以及我国古代史籍、史学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前代学者论著不少,但都过于专精而割裂穿凿。今从《春秋》编写实际看,所谓《春秋》笔法是在继承先前史家笔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以史事、文辞、史家思想完美统一为根本准则的笔法。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与<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源头,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式,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左传>使用的是编年体记史方法;<史记>使用的是传记体记史方法.然而在两者的历史记载中,都存在同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以人记时"和"以事记时".通过对这两种特殊的时间记录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时间观念,揭示中国古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更看重时间的整体性,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联系;记录的历史事件总携带着主观的情感基调及特别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感性的、总和的、解释性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专业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要转变理念和角色,主动适应研究性学习。要达到《中国古代史》学习的新境界,必须具有良好的历史感和史学功底,必须强化知识的把握能力和提升问题的提出能力,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高度强调师生结合。  相似文献   

20.
所谓托名,是指作者假托古今名流传播自己的作品。托名现象的产生以作品署名为前提。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由于作者的署名意识没有觉醒,因此不存在署名问题。作者署名意识的觉醒始于战国,由于作品可以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荣誉和物质奖赏,同时也是出于区分学派的需要,战国作者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有些作者考虑到自己声名不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好地流传于世,便假托古今名人进行传播。战国作者托名情形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托现实人物之名;二是托历史人物之名;三是托传说人物之名;四是弟子后学的作品被人托名。战国作者托名传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许多作品都是借助于古今名人效应而得以传世,有些传世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战国托名传播在后世流弊甚远,它使人看不清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环节,给后人考证文献真伪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