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婺源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使婺源人多有义举,而桥路修建又是婺源人义举的主要表现之一。明清婺源桥路修建,独修与众建并举,家族承继不绝,乡民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2.
婺源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其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为开展休闲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阐述婺源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及茶文化内涵,剖析婺源茶文化休闲旅游的现状,提出婺源以茶文化为载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享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誉的江西婺源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最为迅速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婺源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及挑战,试图为婺源旅游产品的开发指明方向和目标,以实现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教学随笔》2013,(7):50
<正>婺源位于赣东北,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微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筑遍布乡野。婺源生态优美,物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徽州山区的自然条件和清代晚期的经济产业结构,回顾了婺源的茶叶种植和贸易历史,探讨了清代晚期婺源地区茶叶贸易的经营方式与特色。认为清代晚期婺源的茶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商业道德,推动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潘立明 《历史教学问题》2006,(4):F0003-F0004
①②近年崛起的旅游胜地江西婺源,古代曾隶属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的歙县、绩溪、祁门、屯溪、休宁,加上婺源,称一府六县。1937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划给江西,因而婺源境内的徽派建筑等历史遗存颇具徽州之古韵。①婺源境内有不少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图为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村落——李坑,那潺潺的小桥流水旁的青石板路上记载了明清古宅的年轮。②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曾经“清静、无为”,落英缤纷的古村落正徐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当下,要寻找一个完整的古村庄已十分困难,而李坑尚留下了一处活标本。③徽墨画在婺源明清建筑中留下的古风令…  相似文献   

8.
古樟     
据说在我们婺源祖祖辈辈都喜欢种树,因此,今天的婺源才如此美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古樟更是比比皆是:古道边,河岸上,村庄旁,森林里……数不胜数,美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茶的故乡。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千个县(市、区)种植生产茶叶。而临近北纬30°的江西婺源,是中国绿茶的核心产区“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已然是“茶乡”婺源的真实写照。在婺源,茶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展示,更是精神生态的延伸。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代代婺源茶人在千年时光中,用一片叶子构筑的“茶乡”底色。  相似文献   

10.
婺源傩舞     
我的家乡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三雕、抬阁、傩舞、茶艺等。  相似文献   

11.
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姓源于姬姓和展姓,柳下惠为其近祖,秦统一六国时徙居河东。在南朝经柳元景、柳世隆两代人苦心经营,由武入文成功转型,继而崛起成为世家望族。历隋朝唐初继续发展,具有独特的家学特色,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柳爽、柳浑、柳璨均官至宰相,而且在文化方面涌现出了柳冲、柳芳、柳宗元、柳公权等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然家族经历武则天立后政治风波,柳爽一族遭受重挫,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上,整个唐代河东柳氏依靠其家学相承依旧家道不堕。  相似文献   

12.
郭之全先后在清末中央和地方任职,与袁世凯有一定来往,并加入他的幕府.从<信阳郭氏族谱>和<重修信阳县志>挖掘史料,辅以其它资料,疏证郭之全与袁世凯的交往,钩稽几近湮没的史实,揭示他们交往在近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天启间,邓志谟数十年服务于福建建阳余氏书坊。他一生中至少曾撰述、编纂、校注30多种书籍,包括通俗小说、戏曲、类书以及自著诗文集。  相似文献   

14.
宗族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作为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一直存在下来。因此不能否认宗族作为乡村社会运营中的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这一点。明清时代的乡村组织里甲、保甲、乡约等也和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对宗族和乡村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文章通过分析明隆庆六年(1572)徽州祁门县文堂陈氏所施行的《文堂陈氏乡约家法》,试图发现乡约与宗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东北会党即为明清以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胡匪、马贼以及部分由白莲教衍化、派生而来的黄天教、金丹教等下层群众秘密集合体。东北会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会党积极响应同盟会号召,策应革命,充当了北方起义的先导;护国反袁革命期间,东北会党成为中华革命党在东北组建军队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陈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流高门士族。东晋中后期,由于以谢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的军政功业,其家族在门阀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成为一度具有执政地位的“势门”。在晋末宋初的历史变革过程中,陈郡谢氏代表人物具有强烈的门阀意识,采取了颇具个性的应对之策。出于高门士族的文化观念,谢混弃刘裕而助刘毅。谢灵运虽有入世之心,但不改任诞名士的本色,“倔强新朝”。谢晦虽能顺应潮流,佐命新朝,但终被视为异己。诸人皆以悲剧告终,给其家族造成严重的损害。谢氏虽有如谢景仁等之务实合时,谢澹、谢瞻、谢弘微等之谦抑顺世,但终究人才不盛,在一些精英人物相继凋零后,其家族政治与社会影响日益式微。  相似文献   

17.
胡季良,唐代中后期书法家,是一位未能仕进又有着较深文化修养、精于书艺的地方儒生,其人其书散见于诸多史籍。胡氏所书作品,现存者有唐天宁寺经幢(湖州)、唐大云寺经幢(长兴县)、唐龙兴寺(杭州)。胡氏所撰铭刻文字,流传下来的有德本寺碑阴、吴氏墓铭、方山宝幢赞。  相似文献   

18.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牟,其人之有无,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且有失实之处,成为一个悬案。依据新发现的博爱《李氏家谱》及实际考察所获得的材料,李牟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他的父亲李自奇为拳师。他出身秀才,能文能武,加入李自成军后为将,与堂兄李岩同时遭李自成冤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资料较为缺乏。千佛岩石窟位于河北省井陉县,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石窟始建年代应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鼎盛期在明代中后期,现存造像应修造于明代。石窟主要反映了明代当地民众的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