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译文的标准,严复以“信”“达”“雅”三字作了精当概括。对中学生来说,要正确理解文意,较准确地译为现代汉语,课文注释就显得至关重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每册的文言文只有两个单元,学生所学篇目亦非常有限,作为范文,其重要性就不言自喻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些文言篇目的注译尚存在待商榷之处,现仅就高二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文言注译略陈管见。1.第三册《梦溪笔谈·采草药》一文中,“用芽者自从本说”一句的注释为:“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上文的古法。”这个意思就不够明确。本句的前一句是“用叶者取叶初长足…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课本末加注释,人们对此的解释又不相同。《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新编高中古文注释评析》和(高中第六册语文参考》等都把“齿危”译为“牙齿松动”或“牙齿动摇”。对此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危”字没有“松动”、“动摇”之意,而且“齿”字在此也不是指“牙齿”,它指的是“岁数、年龄”,因此“齿危发秃”说的是年龄大,头发秃了。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能够言之成理,但仔细考虑,又觉得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3.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4.
自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记载了宓给王商的一封信后,司马相如的生平中便多了一个“东受七经”的故事。这封信作如是说:“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按,即《汉书·地理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继之,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便以“案,秦宓云‘文翁遣相如受七经’”注释司马相如本传中“相如既学”一句。于是,相如于入朝为郎前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的说法便出现了。但是,这个说法与《汉书》的相关记载发生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5.
谢云秋  刘汉华 《语文知识》2000,(10):51-53,4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选有《促织》一文,课本编写者为课文词句所作注释文字,有些似不尽妥当。笔者兹作辨析如下,与编者商榷。一、有古陵蔚起“(成)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句间“有古陵蔚起”一语,课本注释是这样注的:“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435页注⑤)注释中为“蔚”单注的文字说,“蔚”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句中是用的引申义,为“高大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7.
说“有国有家者”之“有”西宁市昆仑中学李苏丽“有国有家者”语见《〈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1997年6月印刷),课本对该句有注释,为:“指国君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其中对“有”字未单独加注。学生去翻释这句话时,参照...  相似文献   

8.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9.
安慧 《作文与考试》2023,(27):62-6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现代文阅读I《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中提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彰显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譬如“根”,《说文》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可知“根”的本义是植物生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即草木之根,如“根壮叶茂”;因根的位置在下,故又引申指物体的基部,如“根深蒂固”;又引申指事物的本源,如“追根溯源”……其实,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根”的经典语句,内涵丰富,启迪人生。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部首?《辞书学辞典》说:“部首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涵义:1.文字学术语。指将汉字归类后用以标志该类字的·本·义·所·属·的·门·类。2.辞书学术语。指汉语辞书排检法中,按照汉字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作为·查·字·依·据·的·符·号。”(着重号为作...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第78页注释①中说:“……作者(1896—1981)原名沈雁冰……。”其中,“原名沈雁冰”不妥。“原名”本应是作者的真实用名,而“字”则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原名”与“字名”不能完全等同,以  相似文献   

12.
“椎”字的义项,通常有4个,即:①槌子,敲击的器具。如《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为铁椎重百二十斤”.②朴实。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③椎zhui,脊椎骨.《素问·刺热》中有:“三椎下间主胸中心.”(三椎:指第三节脊椎骨)④作动词“打击”用。如关汉卿的元曲《救风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相似文献   

13.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论语两章》中的《荷 丈人》一文,在教课中对一些注释颇多疑惑。查检古书古注,也多有歧说。自己也有一些想法,记于此,以见教于方家。   1关于“ ”字   课文中注释“以杖荷 ”是“用杖肩挑着耘田用的竹器”。《四书集注》中朱熹也释为“ ,竹器。”《十三经注疏》引包咸注:“竹器也。”   但是,从造字上讲,明明是草部字,怎么又成了竹器呢 ?为什么不可以是铁器或木器呢 ?让人疑惑不解。且竹器的说法,作为除草的器具,缺乏实际生活依据。   查《说文解字》,“ ”字下:“ , 田器,从 攸声,论…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有“而”字的句式,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子何恃而往(《为学》)。这一类“而”,一般中学语文译注资料都归纳为:连词,表承接。如华中师院的《中学古文注释》一书即持此说。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说到那壁上挂着一个朱拓的大“寿”字,还特别点明是陈抟老祖写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新版注释本的《彷徨》,在“陈抟”之下注道:“据《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是五代时人,擅长诗赋,因科举不中,在五当山和华山修道,传说他活了800岁,有的把他附会为神仙。老祖,即祖师。”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陈抟刻“寿”字石碑的记载,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朱拓“寿”字当然更是虚构的了。鲁迅这样写,意在讽刺鲁四老爷以宋明理学为正统,妄图使  相似文献   

16.
新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诗经·邶风·静女》,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解释为:“赠我牧场白茅草,美妙异常放光华。”并且注释“洵”字为“诚然,实在”之意。此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疑义。关于“洵”字注释,最早当属东汉郑玄之笺:“洵,信也。”后人笃信郑玄这一说法。现今几乎所有《诗经》注本,像《辞海》、《辞源》等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18.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一文说:“杨龟山是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注释中也记作“程灏”。而《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则载:“程颢字伯淳”,程颐兄长的名讳与课本不同。“灏”意为“水势大”。“颢”的意思是“白而发光”,两字音同而义殊,都常用于人  相似文献   

20.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Ⅱ《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的“历史问题注释”栏指出:“神农就是炎帝。”其实学术界对这一说法尚有争论.笔者以为只采用一家之言是不妥当的.还应补充“炎帝非神农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