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相似文献   

2.
讳饰修辞由来已久.《史记》继承了先秦的讳饰习俗和讳饰修辞,保存了大量讳饰实例,丰富并发展了讳饰修辞;《史记》讳饰修辞可分为掩饰和美饰两类,探讨《史记》讳饰修辞是解读《史记》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法、词汇、特别是修辞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5.
讳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修辞伦理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一方面根源于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成文的礼义规范,体现互以他人为重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与制约着修辞表达者的修辞心理,从而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修辞伦理表达。研究讳饰现象产生的伦理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讳饰辞格。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交际交流中,还将强化人们恰当运用讳饰辞格以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直到中国修辞学的成熟与发展期,“讳饰”才作为一个独立修辞逐渐被明确下来。最明显的直接涉及“讳饰”的是《颜氏家训》,它不仅用实例说明了“讳饰”的常态,并且提出了“讳饰”的正确使用问题,使其正式成为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专业术语。在此着眼《颜氏家训》的相关阐述,展开“讳饰”修辞格的概述,赏析该修辞格的艺术表达,能明确正确使用该修辞格的意义和艺术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由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4-115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其意蕴非常丰富。拟从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六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桃花。  相似文献   

8.
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化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功利化思想的漫延,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正逐渐陷入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教材选取、作品解读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多加研究,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自觉树立现代意识,注重加强教学与现实的联系,才能使经典之作重新获得生机,从而成为滋润人们心灵的鲜活之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师中文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是教学目的的再认识;二是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视与独立;三是古代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具体说来,它主要体现为讲究气节,宁死不屈、热爱和平,向往安定、笃信好义,崇智尚武、报效祖国,伤时忧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魂魄,古代文学因民族精神而得以辉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专书、文体、篇章、内容、思想、艺术形式等等方面.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书特色,通过分析专书体例与序跋的形式,剖析专书的结构的形式,串联专书内容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文献学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学科,和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日常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谈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文献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本身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人学的文学,其中自然蕴涵了丰富的情与理,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占有不同比重,它们在作品中的复杂交融,使得文学形成了不同类型,主要概括为:明理型、宣欲型、抒情型、综合型四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实践教学理念实施的平台,以探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为立足点,从名篇朗诵是古代文学实践的基础、剧目表演是古代文学实践的再现、作品赏析是古代文学实践的提升、专题讨论是古代文学实践的深化、研究综述是古代文学实践的综合等几个方面积极构建探索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16.
刘城 《广西教育》2020,(7):50-52
本文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处理好文学史与具体作家作品的关系,重视具体作品的阐释,注意补充学界新成果,利用课件拓宽学生视野,多开设相关选修课,加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联系;并且让学生养成朗读与背诵的学习习惯,加强古文写作,多识典故与意象;另外可让嗜爱古代文学的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定期交流,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优秀文化,进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增强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学课作为高校中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针对中国古代学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认为激发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乃第一要义,并就具体措施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培养新闻、秘书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文章从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材改革、考查评价等方面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却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明显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应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的更新与拓宽、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充实、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服务的,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政治生活,但是文学也具有它独特的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如果没有其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文学就称不上是文学了。文学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朝代,本文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