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的真实性实际是反映主、客观世界的表现真实与再现真实的融合与统一,并且艺术的真实最集中体现在艺术典型上。“师造化说”不仅强调艺术家对现实真实地反映,更倡导能动地反映,不仅“师造化”,还要“得心源”,是把眼中的造化变为心中的造化,其笔底的造化是眼中的造化与心中的造化的化合物。所以,艺术典型就是艺术的真实,是“中得心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艺术创作的瑰宝,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造化"是创造的源泉,"心愿"是创造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我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美最本质的概括。中国花鸟画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的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论的典型体现。本文在阐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中国花鸟画意境美德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花鸟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写意人物画写生教学是建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意识;重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创作高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传承能力及创作创新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性绘画,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世界美术领域的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带来的巨大变化,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冲撞,使人们真正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艺术领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晚唐张墚提出的经典绘画理论,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指导绘画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认为,张垛“师造化”主要是指师法自然。而进一步从它的外延看,“师造化”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应该包括师古人之“造化”和人品修能。三者之间相得益彰,“师”的目的是“得心源”,这样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夺其造化”,是其美学思想核心。郭熙强调了创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必须直接审美观照自然山水;艺术家必须善于营造一个兴奋适意的创作心态;“三远”论表明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走向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张把这一艺术体验加以理论化,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辩证地解决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造化与心源的关系,这是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规律之一。写景是为了“寄情寓象”、“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包括“立意、诗意、情感”等方面。要使自己的画进入有“意境”的境界,立意尤为重要,有人把它作为主题思想来理解,这是片面的。主题思想是画家要显示给人…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画家董其昌,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强调了“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凡是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程序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反过来看,一味地强调笔墨神韵而忽视具体的物象,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虽然“笔墨神意”非常重要,但是“舍形无以求意”。因此,让笔墨与造化并行,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理念,并指导着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李可染、黄胄、叶浅予、李苦禅、陈子庄等人的绘画,皆遵循这一法则。不过,他们对笔墨程式与自然造化的关注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9.
"体验"就是在身边寻找一种直观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再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璨),说明在得心源之前要先师造化,这是深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角度探索渐江大师的创作思想,较全面、完整地认识渐江作为新安画派大师和诗人的精神实质。对大师诗画艺术特征作了浅析,即:师法自然,外师造化;崇高、宽阔、深情寓于诗情画意之中:寓动于静,静中有动。从而论证了渐江大师诗画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坚贞自守,高风亮节,以诗画为寄托,奋发终生的豪迈气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绘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写生创作要超越单纯的型色描摹、技法运用,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除了师古人、师造化,寂静空灵的心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体验”就是在身边寻找一种直观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再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说明在得心源之前要先师造化,这是深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师在课堂上片面强化技法,急功近利地进行成人化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忽视学生艺术情感、审美素质的培养,造成美育学习目的的本末倒置。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是美术的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美术教育的全部。儿童美术素质教育还包括智慧、视觉、审美、创造性等内容。只有做好了这一切,才能满足儿童美术素质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末清初“厚古薄今”风中,八大山人虽“出禅入道”,却不像石涛那样打着“立一画之法”的旗号去颠覆传统,而是兼收并蓄,走着一条既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的艺术道路.八大山人的艺术品格在于“学古而化”和“外师造化”,也即一个“化”字,得其“化机”和“化境”.功夫深处,人们不知其师承何家何派,“上天下地,惟我独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山水画家张垛提出的艺术观念。章法历来也为画家们所重视,它与心源也有密切关系。造化、心源与章法的关系对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观念上,追求一种通过心物交融的审美过程,达到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6.
教坛轶事     
徐悲鸿和小画童 1947年,南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勃舒,给著名画家徐悲鸿写信,说自己很爱画马,并将模仿徐悲鸿画册上的马所画的几张画寄去,请求指点。徐悲鸿当时虽已是名重中外的艺术大师,但他欣然给这个年仅十岁的小学生写了回信,而且非常热诚认真,谦虚平等。 在回信的开头,徐悲鸿亲切地称刘勃舒为“勃舒小弟弟”,信中说:“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数千里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徐悲鸿在信中教导刘勃舒“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即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  相似文献   

17.
墨海丹青④     
杜若飞,1953年8月出生,北京人,奔腾厩主。现为中国京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淮河画院副院长,北京美协会员,当代实力派画家,京城画马名家。自幼受其家父、著名书画家籇刻家杜培源先生熏陶,喜爱中国书画,拜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大弟子韦江凡先生为师,潜心研习画马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唐代画家张在美术创作方面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沥”,这不只是他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也是符合美术创作规律的。所谓‘讲师造化”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外在的物象,并以之博得观赏者的认同;所谓‘冲得心源”是表达出画家对世界的独有观照,以显示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两个方面是不能偏废的。忽视了“师造化”就失去了创作的现象,失去了风格特点,就成了无生命的东西。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强调了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意义。由此可见,画家在创作花鸟画时,要观赏临摹名家作品,从中学习传统的技法;同时,还要创立新的技法…  相似文献   

19.
谈对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当前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客观描摹,轻内心感受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外师造化,内法自然”,重在学生个性的培养。对艺术基础课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创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组合一般是定法,即遵循语法规范。但是,艺术语言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它遵循的是活法。它不拘泥于法,而又不违背法。活法就是心法,艺术语言以“心”之活,产生句法之活。它往往破语言的常法,从而中得心源(师心),且外师造化(师自然)。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句法结构与突出情感,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它破常法而用活法,创造各种不同的意象来揭示发话主体的心理,它以拟态表现来传达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