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解放》运用一个崭新的舞台艺术样式、一个崭新的戏剧艺术陈述、一个崭新的民间艺术表达、一个崭新的传统艺术重建,揭示了“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价值尺度,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的声腔问题至今仍然争讼不已,一般来说无外乎力主弋阳腔,宜黄腔、昆腔和海盐腔四种.事实上,依据相关资料及汤显祖创作的实际情况,此四种观点之于汤本原著<牡丹亭>而言,都有偏颇之处.结论认为:<牡丹亭>初创时期并不主何声腔,完全是一部传奇体制式的文人剧作,只不过后来各种唱腔结合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加以改编.也正因如此,一方面该剧在唱腔问题上难以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该剧能常演不衰.  相似文献   

4.
田泥  粟世来 《文教资料》2006,(30):158-159
本文认为《圣经》中水的原型主要代表着洁净和生命,这些含义在莎剧中也得到了继承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云南壮剧《彩虹》在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闪亮登场,获得综合演出银奖和八项单项奖共24人获奖的成绩。《彩虹》清新隽永的诗意表达、鲜明而有意味的象征手法、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方面的鲜明特色,使人眼前一亮,为民族戏剧会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7.
唐代笔记小说《剧谈录》语言质朴、简洁,为我们研究古白话词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分析和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古白话词语,对《汉语大词典》也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有抄本《剧选》二集,收录剧本152种,以往被认为属于车王府藏曲本的复抄本。经笔者比较考证,其中70种当源于车王府藏本,此外82种当为1930年前后由张干卿等人抄录,为民国初期京剧剧本的复抄本。其中有一部分曲本如《绣囊记》、《黄土岗》、《吴绛雪》等剧等较为稀见,论文从来源、特点及价值三方面对这些稀见剧本作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长恨歌》之末,自居易写杨玉环托临邛道士致意李隆基: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其中的"金钗"解释起来不难,而对"钿合"的解释就颇难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或谓是"用珠宝镶嵌的一种首饰用两片合成",或说是"用珠宝镶嵌的金合"。那么,到底如何解释才算合乎实际呢?  相似文献   

10.
11.
康軿,是晚唐时期两年连登两科的文坛著名人物。可随着岁月的流淌和各种不良环境的冲涮。他一生的著述,大都荡然无存,对于他这个人,也逐步为后世淡忘。历史文献的疏误与讹传,令其籍贯故里不清,功名时间不明,仕途官职参差,甚至连名字也混淆难辨。千余年来。康軿被人为地“酿就”成了一个复杂人物。文章在史海钩沉、排比考证和源流梳理中,将这些错乱不清的问题,一一加以考证、确定和廓清。对康骈《剧谈录》一书价值,亦作出简扼评述。呼唤今日社会将这一著名人物的遗著,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研究,将其铸就为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作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对象,学者们拟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本文则从圣经文学角度,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透视莎剧中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一、莎剧所散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二、莎剧中对圣经典故、意象及隐喻等的借用,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笔者在本文中仅做简述。笔者想藉此类研究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莎剧中所蕴藉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3.
叶宪祖于天启六年(1626)迁工部主事后,旋即升为该部郎中,晋升时限当在天启六年十月到七年八月之间。黄宗羲《改葬墓志铭》和《明史》的相关记载均不误,只是因为其中省略了一段事实过程。宪祖起复年份在崇祯元年,而他任南京刑部之职则应在崇祯三年(1630),且所任为刑部主事一职,而非“部郎”或“侍郎”。《明诗综》等对之未加考究,以致以讹传讹。应当结合《四艳记》的结构形式,以“南曲十一折(出)”的标准来确定其剧类。该剧内部结构明显呈现“块状”。将《四艳记》定为杂剧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5.
《非洲的假面剧》是维·苏·奈保尔于2010年出版的最作,书中通过作者在非洲的游历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受殖民影响及西方强势文明冲击下非洲诸国现状的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从被殖民者对基督教、殖民文化及语言的挪用三个方面分析《非洲的假面剧》中的“挪用”策略.“挪用”不仅可以让被殖民者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等进行重写,而且可以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6.
“而”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活跃,“而”的各种用法在《论语》中又表现得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本文对所有出现在《论语》中“而”的不同词性和功用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以期对“而”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文献证据,《鸣凤记》作为“第一部”时事剧的标识实际上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研究者关于《鸣凤记》产生于万历元年至十年的说法,因推考材料的薄弱与逻辑漏洞也未必成立。朱濑滨所撰《鸾笔记》可确认完成于万历初年,以当朝人写当朝事凸显了作家的政治勇气,因此这部作品更具首部时事剧的材料支撑。一部戏曲作品要成为“时事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相对可靠的真实性,主要角色应为时事人物,以及兼具“共时”阶段的时效性,即以剧作家的创作过程与剧本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是否存在交集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红色年代剧的《养母》,在主题、情节、角色和画外音设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新突破,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该剧的部分情节缺乏依据,有多处"穿帮"镜头,这些缺点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以<随隐漫录>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铅印本与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文津阁本互为校勘,录出渊本与津本异文,并分析它折射出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