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杰导演的《美姐》获得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2013年最美文艺片”.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男性性心理的探索突破了内地电影“性”主题的表现范围,拓展了电影的人性表达;二是地方戏曲二人台与电影语言紧密结合,营造独特的视听效果,展示民俗文化传统,具有人类学价值.同时,其去理论、去价值的创作理念,也展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2.
王俪颖 《文教资料》2013,(35):143-144
作为电影的早期形态,无声电影在中国大致存在30年.从1931年到1936年,无声电影则发展到了新变和终结的阶段.同时,电影人对于有声片的探索和追求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声音这一元素被运用于影片中,受到了国人的热切关注和喜爱.由此,在30年代电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有声片和无声片共存.30年代是中国电影由无声到有声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影从单纯的视觉媒介发展为较综合的视听媒介.声音的运用不仅能弥补电影画面的缺陷,更能增加电影本身的听觉感染力,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视听艺术.  相似文献   

3.
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面,即刘别谦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由此,国人认识到电影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而又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才能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认识到喜剧电影通过男女婚恋视角、人物性格描写、幽默机智风格,揭示和婉讽社会现实的魅力;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作者”般的决定性作用,剧情分幕、形象塑造和演员表演是指导影片摄制的重要环节;认识到描绘、扩大和强调细节或小动作,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人生内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表现力。“刘别谦底艺术精神”这些内涵,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建构和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冷漠旁观到苦难希望——余华和张艺谋共有的“活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电影美感和思想的独特体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对声画表意功能和影像美学的自觉追求,对意象的选择和加工是其重要体现之一。随着时代价值观念、审美风潮和电影功能的变化发展,电影意象功能的演进呈现出三个阶段,即民族精神的象征阶段、个体生命的表述阶段和视听娱乐化阶段。探讨意象功能的转变及原因,有助于勾勒出中国电影发展轨迹和承载的历史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7.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顾的同时,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01-107
在中国早期电影中,中景镜头较多地被运用。细加辨析,中景的选取是早期电影工作者对外来技术吸收和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的表现。中景镜头系统建构出一个"游"的电影空间,形成中国电影独特的中景哲学。电影工作者通过"中景哲学"实现了一种在空间上保持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延续性,渐次产生意义的电影陈述。"中景哲学"使得电影的现实内涵挖掘与艺术形式探索相交融,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侠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在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上较以前的武侠电影都有突破,同时产生了几种变体.<东邪西毒>之后,新武侠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新世纪出现了几部试图挽回武侠电影颓势的影片,这些影片有其共同特点.在视听语言上有了新的开拓,但是叙事模式并没有创新.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相似文献   

13.
娄烨是中国导演的“异数”,其电影作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具有很高的辨识性和独特性。在模式化和同质化电影泛滥的今天,娄烨电影却依然用自己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成为别具一格的“域外风景”。通过分析娄烨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语言特征,方便读者和观众更好地理解娄烨电影作品特殊的视听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大学教育培养对象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其英语课程目标,通过客观分析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现状,揭示和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笔者揭示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且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方法与步骤,任务的设计原则,“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以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优点、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从台湾引进的“空中英语”和采用传统视听英语教材进行教学的效果.结果表明,“空中英语”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1999年英国伦敦首演后,音乐剧《妈妈咪呀》有14个语言版本巡演于世界240多座城市。歌舞片《妈妈咪呀》从音乐剧改编而来,继承了音乐剧的优美旋律,发扬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视听艺术,将温馨的亲情、甜蜜的爱情、感人的友情和追求自我的目标,通过无时空的音"乐"和无极限"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或欢快、或感伤、或兴奋、或低落,但都完美地契合了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故事的发展轨迹,使观众的情绪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和音乐的节奏而波澜起伏。从歌舞片的独特魅力出发,详尽分析音乐在影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音乐与人物、情节、主题相结合,试图寻找该片成功的原因所在,并为歌舞类型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电影则是一种依靠现代工业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表现形式。两者结缘是从二十世纪初电影刚刚由西方传入中国开始的。电影作为戏曲传播的新媒介,记录了戏曲的声像资料,并以自身的艺术特点影响到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和舞美布景等各个方面。戏曲电影运用视听语言完成了对舞台戏曲的升华,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之一,它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电大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的现状,分别在“宽进严出”的办学原则的体现,“不组班”教学形式的运作以及“教考分离”考试方式的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构划和探究,试图使其运作理想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可能,而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材料,融文本字幕、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传播媒介于一体,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视听说教学中原版电影导入的互动模式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提出如何充分利用优秀的电影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学习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艺术殿堂。馆内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