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生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基于文本解读的广阔内涵,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本期着重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这两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具体有效的解读方法,有可资借鉴的精彩教学片段,有轻松、隽永的教学叙事。之后,我们还将关注“名师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误区”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有效教学设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无限光彩  相似文献   

3.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6.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的文本解读,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进行的是“为了教学”为基本目的的教学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与一般解读、文艺学解读的性质、基点、因素、目的、取向、内容、方式不同。文本教学解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从解读中学习”,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学习解读”。  相似文献   

9.
诗词教学的根本不仅仅在于教学文本,更在于课堂本身,应以课堂的有效生成来解读教学文本.因此,重视文本是语文教育的切实性保障,关注文本就意味着从课堂角度出发,关注文本的生成与课堂融合之处,关注文本中的必要信息、有效信息、关键信息与独特信息.而诗词教学中不仅有文本中的必要、有效、关键信息,有时还有“序文”这一独特信息.在对其的梳理中,教师以生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课堂探讨,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得到重新整合与合理建构.下面以《定风波》为例,探讨“序文”这一独特信息的解读意义和对课堂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许多矛盾的统一体,解决好这些矛盾,要努力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 取和舍.上课从备课始,备课从解读文本始.不可文本未读,或粗略地阅读后,就开始查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上好阅读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没能正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没能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一些过度解读文本现象的透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教学参考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囿于教师对文本的阐释,课堂上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否还原了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教学中学生曲解文意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不足为怪),但并未得到匡正.  相似文献   

13.
面对开放性、多元化日益突出的教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对文本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如何解读文本”已经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知道技术层面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清楚思想层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课堂教学采取如此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它集中体现出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独特解读和把握。“思想”,指设计者对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教学文本的独立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判断等综合性认…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核心展开的.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变换视角,整体感知 从读者视角解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了解文本原文,对文本的解读缺乏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讲解时难免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变换身份,从读者的视角阅读文本.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阅读文本,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是希望教师在阅读的初始可以有一个平静、自由的心态,让心灵自然地融入文本,和作者对话,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方智范教授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应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浮光掠影.蜻蜒点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突破“瓶颈”,不拘一格解读文本?笔者作了有效探索.从文本的切人、深掘、...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应有禅师的视野境界,能沉入文本的巫山云海,用自己的灵感、智慧和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之乐,预约课堂生成之美.笔者借鉴了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设计.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文本中的众多亮点,将解读文本中的创见和体验进行梳理重构,精心构建教学蓝图;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教师还应跳出文本观课堂,跳出课堂论经世,引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过渡为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