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嫦娥奔月”这则神话以全新的女性视角进行阐释,可以析出女性“逃离”男权压抑的主题。《作女》中的卓尔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与“嫦娥奔月”在形式与内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形成了原型上的互补与参照。在性别角色规范与自由、理想不可兼得的历史境遇中,嫦娥和卓尔存在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作女》进行合理有效的文本阐释,沿着原型批评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方向,我们可以发掘出当代都市女性中“逃离”一族的深刻心理机制,以及“逃离”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由6篇短篇小说构成,共同刻画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逃离的主题。在《逃离》中,女主人公在反抗与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梦境。佛洛伊德认为文学是"白日梦幻",梦是被抑制的欲望。借用佛洛依德梦理论、拉康镜像论以及女权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小说所处社会环境以及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对《逃离》中出现的梦境进行解析,以了解女主人公内心愿望与潜意识心理过程,进而指出女性在生存和逃离过程中的三重困境:男权主义的压制;不稳固的家庭关系;陷入身份焦虑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理论是文学视角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潮流。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对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分析,揭示出电影制作班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呼吁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相似文献   

4.
《海外英语》2013,(7):25-25
阿弗莱克已不是那个和迈克尔贝意气风发、渴望用《珍珠港》轰下《泰坦尼克号》票房宝座的狂妄公子,也不再是与马特达蒙通宵伏案、在缭绕的烟雾中锁眉撰写《心灵捕手》的青涩少年。《逃离德黑兰》里浓密的胡子似乎掩盖了他的演技,但最后飞机起飞后那浅浅的一笑,顷刻问让观影者发出声嘶力竭的欢呼。他是导演,也是演员。  相似文献   

5.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尽管战争让所有男性遭受重创,但举步维艰的女性作为历史叙事的参与者,同样也默默无闻地为世界和平的构建作出了努力和牺牲,只不过在以男性为核心的历史长河中,被抹去了男权支配下的主体身份与历史记忆,成为客体化的"她者"。《英国病人》中的汉娜身处战争与男权的桎梏下,最终也未能逃离多舛的女性宿命,沦为战争与男权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7.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石头天使》中以主人公哈格近一世纪的人生经历为透视镜,成功地塑造了与"家中的天使"形成鲜明对照的"石头天使"哈格。哈格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自由和独立,逃离父权、夫权和子权的藩篱,逃离菲勒斯中心世界,不再甘于成为男权统治意识下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是一个时刻在探索女性生存意义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共产党领导人白劳德在其代表作《德黑兰 :我们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道路》中论述了德黑兰协议的意义及其后果。长期以来 ,此书作为修正主义、投降主义之作而被长期否定。其实 ,白劳德充分肯定德黑兰会议的意义以及德黑兰宣言的重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德黑兰会议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资助重大行动 ,所以 ,任何对这次会议积极意义的评价都是无可厚非的。白劳德从当时美共的主要任务——支持政府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出发 ,依据美国资本主义的特点以及战后的发展前景 ,为美共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美国实际的行动策略。白劳德在《德黑兰》中仍然关注着中国革命 ,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并没有成为美帝国主义反动的对华政策的支持者。白劳德的《德黑兰 :我们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道路》应当给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三首古典诗歌被认为爱情名作,但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三首诗之后认为,把它们定为爱情作品是误读,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试图逃离被侮和苦难从而或自欺或自遣或假男权以自救的一种生存策略的怨诗,这是她们在当时无可奈何的痛苦选择。这三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