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民族高等教育理论是一个薄弱环节。探讨有特色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对确立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在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近年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实效性不高是高校道德教育长期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该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即是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教育.因此,要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应多方位创设队员人人参与的活动氛围,使之接触社会,在参与中与人交往,获得自信,进而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5.
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萍 《青海教育》2002,(12):12-1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张扬,并焕发出创新意识。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已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老一套的“师道尊严”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在新的世纪中无异于“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明确“学”是…  相似文献   

6.
女性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应该是其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然而现实社会中,不少女性却是自我萎缩、妄自菲薄、依赖、回避、退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这是女性主体意识丧失的表现。本将对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过程、女性主体意识丧失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恢复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可能性及有关社会心理学理论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主体意识,形成主体性学习方法;确定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维意识"作为教育主体的"驱动性认知结构",是对教育理论进行实践转化的思考框架,更是理解教育理论、诠释教育事物与采取教学行动的基本立场.主体意识的觉醒、思维窠臼的跳脱与知识结构的完备是"思维意识"生成的前提条件,需要明晰实体性思维与关系性思维、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与筹划性思维之间的边界张力.问题意识与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与反思意识、批判意识与重建意识分别作为"思维意识"发生、驱动与生成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运作模型."思维意识"的生成包括自我探索、外力介入、内化吸收与外化重建四个阶段,需要注重"辩证思维",敞开思维意识的对话空间;运用"过程思维",丰富教育主体的意识体验;形成"实践思维",重构思维意识的运演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不但需要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实践,还需要从其发展的“逻辑”之维和“现实”之维加以把握。在逻辑维度,建构一个自洽的教育技术理论范畴体系,可以揭示教育技术存在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维度,探讨中国语境下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寻找中国教育技术理论安身立命的“居所”。科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必须与科学的现实基础相一致。“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因为“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最强的统摄力,不同的教育技术观影响着不同的教育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向。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现象范畴。教育技术的现象范畴涉及教育技术的存在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包容性,是核心范畴的具体化。教育技术活动范畴是操作性范畴,“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评价”是教育技术基本活动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理论范畴的建构是对教育技术的静态“解剖”和事实抽象,带有鲜明的对象化研究倾向;那么,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动态探索,是一种价值性的观察视角。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学与教的支持作用,最有可能作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核心”。强调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距离教育在全国蓬勃兴起。远距离教育以办学、教学、管理方式等形成了一种新的(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教育形式,她以特有的优势、丰硕的办学成果向人们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从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距离教育是一项新的年青的事业,她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  相似文献   

15.
“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简单以学生头脑中储存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以兴趣、爱好、思考力、判断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本要素,最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17.
首先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的接受,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也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时刻铭记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的学,而不是只把学生当作是“观众”,…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事业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无数复杂而又繁富的教育、教学规律运行的总体构成,就是本文所论述的“教育生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具有相互和谐、彼此促进的关系,才利于人类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生态理论就是试图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观察中,谋求建立这种相互和谐、彼此促进的关系;培育教育生态的实践,则是循序渐进地诱导这种关系的积极作用,借以促进社会整体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大的社会背景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不仅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也使作为推进这一进程的社会历史主体的中国人经历着文化心理上的转变。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生存状态是以被动服从、组织依附和重复模仿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探索,呼唤建设的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动力,营造出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如果要问主体教育二十多年来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什么,我想就是一句话:人的发现。王道俊先生所说的“以学生为基点”,刘可钦老师所说的“眼里有学生”,我想大约都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