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性格特点,极力表达作者在她身上所赋予和体现的追求完美和谐的写作意图以及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展现给读者一副追求和谐完美的画卷.这部小说在我们大力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小说通过拉姆奇夫妇集中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双重对立并解构这种对立,以期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女双性同体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从情由景生、情寓于景、景引发思考三个渐进层次指出小说运用情景交融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主旨,使读者从"情中景、景中情"的交互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本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受到广泛的研究。她的意识流杰作《到灯塔去》更是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而被认为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完美的一种 ,不同的研究者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该文作者试图从作品中各个主要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新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6.
7.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型叙事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并创造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构建其小说世界。其作品《到灯塔去》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从叙事的时间艺术、多视角转换和间接内心独白3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作品堪称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视角认为,父权制道德文化观念束缚了女性身心的发展,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临抉择时的困境。通过仔细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身份问题,发现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除了选择母亲身份,此外别无出路;其次女性在话语冲突中根本不可能成功建构女性自我;再者女性在内在心理中追寻个人空间时容易迷失自己,从而遭遇生或死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将小说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对象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通过对小说的艺术技巧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的分析,探讨伍尔夫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内在真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苏丽  肖莉艳 《文教资料》2008,(32):29-31
精神暴力,以人的话语权为逻各斯中心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不良行为,一直以来影响着两性世界的发展.而在伍尔夫的小说中精神暴力不仅仅是两性的冲突,同时也是同性之间的较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反思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父女关系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备受作家关注的题材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陈染的《私人生活》都集中描写了父女之间的矛盾关系,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表明这种矛盾的父女关系是女性生存困境存在的缘由之一,只有推翻父权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放女性。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从女性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它 ,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文化的精粹就是爱与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 (Mrs.Ramsay)是一位集爱与美于一体的圣母玛丽亚式的母亲。尽管长期以来 ,女性文化一直受到男权中心的文化的压抑和忽视 ,但是由于女性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同化力 ,对男性世界和整个人类命运 ,都产生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女性之爱的圣颂来消解男权中心的文化布置下的冷酷、孤独、焦虑、彷徨和虚无。  相似文献   

13.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世界里,她虽然一方面面对宇宙人生不断诉说着虚无、不安、不幸,但更重要的,是她又将一种人性和生命的光芒付诸某些人物,让他们在一些特殊时刻直达和谐、洞悟与爱的境界,承载起意义的使命并辐射周遭世界,就像在茫茫大海亮起了救援的灯塔。以她的意识流名作《到灯塔去》作为范例,来透析其中蕴涵的伍尔夫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作家,思想非常敏锐。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战争的年代,她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凄惨的战争景象,至亲的早亡都加深了她对生死的独特领悟。战争的巨大毁灭力量击碎了人们对理性世界的坚定信仰,悲观思想在当时欧洲大行其道,为叔本华、尼采的悲剧哲学提供了沃土。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女儿的伍尔夫,显然接受了当时欧洲的悲剧思想,她的很多作品都充斥着叔本华式的悲观理念,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尤金·奥尼尔有多部作品对母子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他笔下的母子关系大多是畸形的,母子亲情关系中却总渗透着情欲之爱,由于违背伦理和道德,结果母子都不可避免的遭受悲剧命运的残酷惩罚.对母爱的向往和追求却使奥尼尔在最后一部作品中塑造了<月照不幸人>中乔茜这一角色,她与男主人公吉米超脱了情欲之爱,显现出了母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是一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家庭,并以博大的爱无私地关怀着别人的女性,作伍尔夫从女权主义学理论出发,通过拉姆齐夫人的形象了两方面的思想:(1)人生的终极理想应该是获得宁静和谐的心境,无私地帮助他人,使人们彼此理解,互相关怀,友好相处,而不是获得名利,地位。(2)女性可以从自身的特质出发,对人类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她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克服了性别、身体等诸多不利其文艺创作的因素,致力于文学的探索与实验,并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她的主要作品《到灯塔去》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力作《到灯塔去》中两个情境的象征意蕴,认为伍尔夫通过成功地塑造拉姆齐夫人和莉丽这两个艺术家人物,完成了其艺术家自我的造就。  相似文献   

19.
20.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关于小说的主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爱心.这一主旨的挖掘,一般的教法都是围绕贫穷夫妇的"三送三要"孩子的情节展开.的确,紧紧扣住贫穷夫妇三次送孩子给贵夫人,又三次要回孩子的故事展开分析,也能充分展示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还未能深入到文本内核处体会作者川端康成构筑母性形象的良苦用心.因为这样的解读忽略了财主夫人身上所展现的母性光辉,忽略了她对于表现作品主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