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就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践表明,要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就必须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逻辑基点、概念内涵及其概念外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缓冲机制,指的就是那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量的积累或部分质变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基于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之间的逻辑互动,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缓冲机制的结构性维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整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逻辑先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现机制;领袖求索与群众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进引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外生性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形成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创造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推动力量,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经历了"社会创造结构论—社会创造主体论—社会创造功能论"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是中国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施机制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机制,主要包括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个方面,它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设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在学科建设的视野下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一体多元"的多样性学科动力构建的迫切性。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设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在学科建设的视野下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一体多元"的多样性学科动力构建的迫切性.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延缓机制指的是那些主观上为了积极推进而客观上却延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教奈主义、经验主义和宗派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延缓机制的结构要素,其实质就是个学风问题、实践片面化以及党风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的方法论是其形成的重要哲学基础,五年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是其实践来源,国情、世情、党情变化为其形成赋予时代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客观实践、现实基础、理论基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要想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文本研读与把握精髓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模式的内在规律及机制的深刻揭示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抽象。其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而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核心并不仅仅是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成果的理论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不仅仅是把一般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把特殊实践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不但是关注现实问题中的哲学,而且是反思批判哲学自身问题视野中的现实.我们要超出革命的与现代化的视野,可以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历史视野来看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也就是要进一步拓展我们原有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视野与逻辑,重建哲学自我、重构哲学的自我问题意识.这就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问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问题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这一门学问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性质的根本特征;这样,在学科定位上就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及其规律性的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审美学语境;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在解读的客观性、价值性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重要美学向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创新的开放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的实践本质具体体现为发展战略上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上的快速发展以及理论形态上的与时俱进等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核心地位,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