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2.
于珍 《新闻传播》2002,(4):62-62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价值的核心是受众需求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受众是新闻的需求者和检验者。那么,一条新闻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就是受众  相似文献   

4.
也谈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炒作不是新闻策划 “炒新闻”有时候还真能制造出流行来,可流行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从现实的情况看,“炒新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媒体的无序竞争,更主要的一点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拿对公众人物,即名人的报道来说,有些媒体不但文字、照片连篇累牍地往上搬,而且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包,一会儿是名人的生活消费,一会儿又是名人的情场绯闻,甚至连名人之间的龌龊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版面上。  相似文献   

5.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谈到:新闻报道只重真实就行了,语言不需讲求,笔者认为,无产阶级的新闻美,不仅要求内容真实、思想健康,具有内在美,而且要求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具有外在美新闻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是新闻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了真实美,新闻美固然无从谈起,倘若没有美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美,新闻的内在美就无从体现,因而新闻也不可能具有美的价值。从审美角度看,读者的新闻美感,主要来自新闻的语言文字。因为语言  相似文献   

6.
7.
关于新闻的思维,近年来新闻界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新闻的思维是直观思维,这种思维是区别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又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大胆探索新闻规律的精神是可钦可敬的,对于把新闻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也很有益处。正象形象思维在文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一样,直观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98年第2期何光 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何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尽管何文中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找对这篇文章是持欢迎态度的。在我看来,一篇因为有所突破而在某些方面缺乏严密的文章比一篇因循守旧却四平八稳的文章要好得多。何文的意义正如该刊第4期董天策先生撰文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正传统观点的偏颇,使倾向性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关于这个话题,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一,关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问题新闻事实有没有倾向?一些同志(包括何先生)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9.
围绕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病逝的有关报道,是从1984年2月4日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突然推迟对印度的访问展开的。2月4日,当印度联邦国防部和苏联塔斯社一经宣布,双方一致同意把这次访问“推迟一些时间’,立即引起了西方记者的大量猜测。法新社记者4日那天发回的专稿中说:“只有出了严重事件,才有可能影响这种高级访问。”路透社记者认为:“这可能同苏联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有关,安德罗波夫已经有近半年没有公开露面。”“由于塔斯社是4月1日正式宣布这次访问的,所以,显然造成这次推迟访问的事情肯定是在过去的3天里发生的。”日本《读卖新闻》驻苏记者小岛更明确地指出:“安德罗波夫总书记的健康状况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公布理  相似文献   

10.
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表现在,眼尖、鼻灵、腿勤、有心、用心等多个方面。提高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需要做到,培养记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拓展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领域、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2.
郭琳 《今传媒》2007,(2):62-63
跨媒体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或者说是学科建设究竟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人们的共识,自无疑义.然而这个"真实"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闻报道是记者对客观存在事实的一种主观反映,带有主观认识的痕迹.因此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我们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4.
对四条新闻定义的评析最近拜读了宁树藩、张允若、喻权域、姚福申几位教授对新闻所作的定义及论述,颇受启发,颇多受益,尽管他们之间落点不同,也有所争议,但他们论文的质量都是很高的,很有见解的。我觉得几种定义各有欠缺,倾向于各取其长,并作些补充和修正。现不揣...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叫做“优化”。从农民那里听到的是“农业结构的优化”,企业职工关心的是“产品结构的优化”,知识分子追求的则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就连小学生都懂得“寻求解题方法的最优化”了。新闻界也常用优化一词,我们经常听到“版面优化”、“节目优化”、“频道优化”等说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人民群众渴望每天收听收看到内容新、时间新、角度新的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和编辑工作当中,力求在“新”字上作文章,使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更好地发挥它所担负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阮峰 《新闻窗》2010,(1):72-73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群众和社会对于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随着公民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新闻记者遭遇拒绝采访的事情时有发生,回避监督、抵制监督、甚至敌视监督的现象并不鲜见。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要求记者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19.
提起新闻的导向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就个人的阅读范围看,新闻界的代表性说法,大体有这么一些:A、“既要有导向性,又要有可读性”;B、“不能强调可读性而忽视导向性”;C、“对报纸来说,可读性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不能把可读性放在第一位,为追求可读性而不顾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D、“导向性是最大的可读性”。这四种说法的共同点是:都把导向性与可读性看成办好报纸的必要因素。但是,前三种看法是把两者分隔开来观察,甚至在一般意义上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对此,第三种说法表现得比较鲜明,明确地给两者的地位排序,肯定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用可视形象来再现事物和传播真理的,它是教育人民的形象化的工具,也是向敌人进行斗争的形象化的武器。文字新闻完全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宣传,而新闻照片主要是以其自身的形象来向千百万群众说话的。尽管每张照片都有文字说明——新闻照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它只能作为照片形象的补充和解释。照片的形象应该有说明问题的能力,能传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从而感染读者,并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这是一张新闻照片的起码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